《尼布楚条约》:清朝“盛世割地”的壮举
1、从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寻找蛛丝马迹的割地真相
某些所谓清史专家一向吹嘘康熙雅克萨之战对沙俄的所谓“大胜”,真是无耻。
无论从过程上还是从结果上看,沙俄的一小撮冒险家跋涉万里,在天时、地利、人和都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与清朝的正规军、地方武装周旋了几十年,满清却不能歼灭,只能围困或暂[
阅读全文]
[转贴]朝鲜十字路:对砥平里的历史性围攻
(美)费伦巴赫著
译者前言:在浩如烟海的有关五十多年前的朝鲜战争的文字中,费伦巴赫(T.R.Fehrenbach)先生的“朝鲜十字路——对砥平里的历史性围攻”(CrossroadsinKorea,theHistoricSiegeofChipyongNi)一书与众不同。它既非研究朝战惨烈历史枯燥学术专著,也非戏剧化后的煽情文学作品。然而,作者通过对朝鲜战争中两个既有战略[
阅读全文]
李奇微对朝鲜战争的总结
已汲取的和未汲取的教训——
——这些教训对于我们寻求和平的意义如果不认真地将自己在以往战争中汲取的教
训运用于解决今天的军事问题,那么我们不厌其烦地谈论这些教训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我
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认真细致地分析这些教训,以避免以无法估量的代价重犯我们
曾经为之付出昂贵学费的错误。
有关[
阅读全文]
毛远新的秘书谈毛远新
人生总免不了吃饭喝酒说事闲聊,笔者也一样,况且我在深圳十几年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陪领导及客人吃喝玩乐,其中醉生梦死的内容大都忘却了,总觉得忘得好,以为今后也不会记住饭桌上的事。然而万事皆有异类,就拿今年来说吧,我在辽西名胜医巫闾山中的两次农家院的饭局来说就忘不了,不但忘不了,还经常回味,而且老想告白于天下,这不[
阅读全文]
三年大饥荒时,毛拒绝接受美国粮食援助(转)
--------------------------------------------------------------------------------
[本贴摘自:网易新闻论坛]
一九五九——一九六二年,中国人民经历了噩梦般的大饥饿,说不清有多少人倒毙在家中、田间和逃荒的路上。此时,美国新任总统肯尼迪及其政府对中国的情况并未袖手旁观,而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们认为,中国国内的严峻形势在[
阅读全文]
舍甫琴科:为什么与莫斯科决裂
前苏联高级外交官舍甫琴科,1978年在联合国副秘书长任内,突然宣布叛逃到美国定居。这在当时一下子成了各大国际媒体的头条新闻。人们对他叛逃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女人、酗酒、金钱等等。6年以后,舍甫琴科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与莫斯科决裂》,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不愿继续做一个伪君子。
确实,单从功利的角度来看,[
阅读全文]
阵亡者:总统罗斯福
南方周末 2005-04-2815:36:02
■旧闻记者
□钱钢
你可以说光阴似箭,也可以说恍如隔世。4月12日,第32任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已60年。60年前此时,无论何方阵营的报纸,这都是爆炸性头条新闻。
“真想不到,如同晴天霹雳,传来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我们所最敬爱的罗斯福总统逝世的噩耗。”《大公报》4月14日发[
阅读全文]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台前幕后的故事
“东方红,太阳升……”在中国,这是许多孩子学会的第一首歌。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中国,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红色狂欢。那种激情和辉煌,仿佛直到今天,都没有散场。那是我们最特别的记忆之一——虽然背后的故事,现在的年轻一代没有多少人真正清楚。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国内国外,都面临着许多困难[
阅读全文]
文革中亲密战友们为何抢着批斗朱德元帅?
在中共中央的档案馆里,有一份标号为“19660523”的会议纪录。此份文件记录了1966年5月23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对朱德的严历批判:
地点:人民大会堂河北厅
主持人:刘少奇
朱德首先因为对批判彭、罗、陆、杨持消极态度而被责令作检讨:“我过去的错误已经作过两次检查,第一次是在高饶问题发生以后,我在会上作了检讨[
阅读全文]
情报史上的一次大劫难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孙果达
1947年秋,我情报工作发生一起多年来未曾有过的重大事件,遭受了一次大劫难,其危害甚至堪与当年顾顺章的叛变相比。当时我中情部直接领导的一个规模较大、涉及华北、西北、东北地区,有五部地下秘密电台的王石坚情报系统被敌人破坏,郑介民和毛人凤曾狂妄地声称搞垮了中共半壁天下。后来,我情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