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塘畔我是乘晚车从韦尔施回家来的。那时我在纳沙泰尔州工作,可总觉得图尔高州那个我出生的村子才是我的家。那年我二十岁。不知什么地方出了事故,我记不清了,好像是着火了。反正晚点半小时后进站的不是从日内瓦开来的快车,而是一列所挂车厢并不多的列车。半路它总是在站外临时停车,我们乘客不久就开始互相攀谈起来,并打开了车窗。正值暑假,窗外飘来草料味。当[
阅读全文]
法兰西画家乔得龙的水墨风情:北京胡同
法兰西画家乔得龙在北京生活了六年,用中国的水墨笔法记录了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及北京的古老寺庙,为了生存,他边画边卖,但他现在很后悔,因为很多他画中的四合院,随着新建筑的出现,已经不复存在.但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和画笔记录了老北京胡同过去的历史,以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北京老胡同的美丽风情.
积水[
阅读全文]
执子之手,至死不休埃利耶特·冯·卡拉扬自传《生活在他身旁》简介1989年7月16日世界著名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逝世后,媒体曾报道其遗孀埃利耶特·冯·卡拉扬在丈夫咽气后还紧紧握着他的手达8小时之久,下葬后的一段时间她每天去丈夫的墓地亲手献上鲜花。人们不难想象这该是怎样一段美好的姻缘啊!今年4月5日是卡拉扬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世界各地纷纷举行音乐演出以示[
阅读全文]
一位奇女子的奇书
——郭小橹作品在海外
认识郭小橹是在2006年4月,当时德国慕尼黑玛丽亚广场附近一家历史悠久的书店(创建于1698年)为她举行作品朗诵会。那时我还没有读过她任何一本书,甚至没听说过她的名字。这不是因为她知名度不够,其实她是个按张爱玲的说法早早就出了名的人。主要是她太年轻,不属于我平时关注的那辈作家。郭小橹1973年出生于知识分子[
阅读全文]
一种时髦病——欲爱不能评瑞士作家彼得·施达姆的新作《如此一日》人有七情六欲,人人有爱的欲望,个个希望能被自己所爱的人爱。但往往事与愿违,在茫茫人海中能遇到自己的那另一半则像中六合彩一样不易。彼得·施达姆的小说《如此一日》讲述了一位四十五岁左右的男子在命运的安排下寻找初恋女友的故事。主人公安德烈亚斯是瑞士人,在巴黎当德语教师。他的初恋[
阅读全文]
我在德国打麻将麻将堪称中国人的国玩,是有闲阶层消磨时光的最佳方式。据说中国人在饱受鸦片的诱惑之后,作为报复曾想把麻将输出,让欧美人沾染此习无法自拔,无奈上钩者不多。在中国时我很少打麻将。一来是没有那么多闲工夫,二来是不上瘾。差不多一年前认识了几位爱搓麻的德国人,他们问我会不会打麻将,我骄傲地回答,不会打麻将还能算是地道的中国人吗?[
阅读全文]

——德籍京剧票友雍竹君二三事读过章诒和《伶人往事》的人大概还记得,在介绍著名京剧琴师、老生演员杨宝忠的那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她提到“上个世纪30年代初,北京有位以‘雍女士’名义登台唱京剧的德国女人。她天赋很好,又受过名家传授,与他合作的老生演员便是杨宝忠。”读过这段话后,我一直想弄清楚谁是雍女士。先是在网上查出了雍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