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8-12-14 20:31:13)
猎人老张现已作古,但少年对他的印象仍记忆犹新。他的名字大家很少能叫得上来,但他的两个绰号却响遍他所在的地区。两个绰号分别是:“张打爹”和“张没鼻子”,下面介绍一下他的外号由来。
据说老张在五十年代有工作,大概是教师职业。其父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12-14 19:52:44)
在我的家乡美溪,有一座大桥,横跨汤汪河南北两岸。桥的南面,是区政府所在地,桥的北岸,叫对青山,是一个经营所。小时候,我妈妈的家在河南,我外婆的家在河北。这座桥,就成了我每天的必经之路。我无数次的走过这座桥,加起来的路程长度,会有几千里了。上小学时,由于年轻的父母总是吵架,家里的气氛紧张,外婆家成了我的避难所。而且一避就是十几年。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12-09 20:45:06)
挨排儿 :按顺序 
扒拉: 拨弄 
扒瞎: 说谎 
冰嘎(一些地方叫冰猴):冰面上玩的陀螺,和南方的陀螺不同,冰嘎多用金属制成。 
半儿拉: ban-4 la-3 一半儿 
波罗儿盖:be-3 le ganr-4 膝盖 
掰扯: 分析,计算 
白唬:bai-2 hu能说(通常指能瞎说) 
鼻嘎吧:bi-2 ga-2 ba 鼻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最近甚感奇怪:东北人动不动就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诸如什么“东北女人欠揍的原因”、“走不出家门的东北人”,什么“东北人只能打打杀杀、开个洗浴桑拿”,似乎大家伙很“关心”我们东北人,可是,都棉里藏针、极尽挖苦:主要指东北男人粗俗、懒惰,好狠斗勇;女人徒有其表、泼辣刁蛮;又说什么妓女从业人员多,黑社会势力猖獗,等等。 东北人究竟怎么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8-12-08 22:22:38)

  在论坛里看到了很多人写东北人怎么样怎么样.我就是一个东北男人,在这里我代表我个人为东北人说几句话.
  大部份人心里的东北人野蛮,粗鲁喜欢动手打架.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东北人因为文化特色,从小生活所处的环境造成东北人独特的性格使他们不论男女都不会在让人指着鼻子骂两个小时而没有任何反应.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他们会反抗.但这些并不代表东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8-12-08 22:09:48)
《後漢書.東夷傳》中有这样的表述:“其人(粗)、大疆(强)、勇而謹厚”。《柳邊記略》中有更生动的描述:“十年前行柳條邊外者率不裹糧,遇人居直入其室,主者則盡所有出享。或日暮讓南炕宿客而自臥西北炕。馬則煮豆麥薊草飼之。客受不去一錢非但不圖報酬,若有所匿,不與人,或與而不盡,則人皆鄙之。”然而,最近在各个论坛上发现了N多关于评论东北人的帖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12-05 20:14:11)
中国人对土地的钟情是由来已久的。两河流域孕育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土地文化。从古老的农业文明时代一路走来的诗词曲赋,民间风俗,甚至封建迷信,无不渗透着土地的气息,闪动着土地的精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地厚重的魂魄足以盛载万物;而关于“社”的风俗却把中国农民对土地的信奉推到了极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家乡远在千里之外。按理说,遇到老乡,实在是不容易的。但我不,我总能碰到,而且,一点不意外。
刚来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老乡,是铁力的一个姐姐。那时候亲得不得了,因为口音相同,脾气也相投,再加上初来乍到人生地陌的,两个人上班下班一路同行,到单位了下了课也在一起厮守形影不离的。
再后来,在县城赶集的日子里,遇到了大声吆喝黑龙江大土豆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世界卫星地图”上,在祖国版图的东北,有一块祖母绿非常醒目,那就是“小兴安岭”。连绵起伏的小兴安岭生长着伟岸的红松,她红褐色的树干,冬夏苍翠的树冠和挺拔的身姿常被人们喻为一种精神。
  在这崇山峻岭、茫茫林海中有一个绿水环抱的小城“伊春”,这个被喻为“红松故乡,天然氧吧”的城市也是我的家乡。
  我把伊春地区不断地放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11-01 10:49:41)

   “提篮小妹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上世纪六十代出生的人大概都会记得《红灯记》里的这段唱词。担水劈柴在我记忆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重要的家务,是与饮食起居紧密相连的。俗话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际上巧妇也难为无水无柴之炊。
  这里花分两朵,各表一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