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蘧常(1900—1989),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嘉兴人,生于天津。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王蘧常以章草著名当代。从50岁左右开始,精心研究《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罗布泊汉简》、《楼兰魏晋竹简》和《流沙坠简》,注[
阅读全文]

清代何绍基诗文书法手迹此册手录诗文,计九开,皆行书,虽字小如指顶,然笔势纵横,点划皆透纸背,“似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忽又如衔环勒马,意态超然。”当是其较晚期精作无疑。
成皋泛水西。百里皆土岭。线路如修蛇。屈曲不可骋。咄哉古战场。何苦寻绝境。一车[
阅读全文]

丙申二月,香谷先生尹思泉作于北美中红书院大碗兰州面,春来煮自吞。无人观吃相,摘镜桌边蹲。调味但嫌烫,推窗搅半温。抽巾频拭涕,眯眼忽倾盆。觑我君应笑,幽居当别论。性充情亦约,气足体无痕。世事多虚诞,尘心杂净浑。逢贤能雅致,遇俗见单纯。[
阅读全文]
雕塑家杰克梅弟说:“真实仿佛躲在一层薄幕的后面,你扯去了,却又有一层,一层又一层,真实永远隔在一层薄幕的后面,然而我们似乎每天都更接近一步。就为这缘故,我行动起来,不停息地,似乎最后我终能把握到生命的核心。”他又说:“我每次工作,都毫无犹豫地把上一次所作的修削删改,因为我感到看得远一步了。其实我也不过是按照当前的感觉去制作[
阅读全文]
临摹有三种方法,刻意、着意和写意。
一、刻意临摹
刻意临摹就是尽量接近原作。原作的表现分形和势两个方面,初学者都重形不重势,长了短了,粗了细了,对形斤斤计较,而对轻重快慢、离合断续的势则不甚留意。一般来说,空间特征是直观的,容易把握。时间节奏是非直观的,需要仔细领会。传王羲之谈临帖经验说:“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
阅读全文]

程颐《答横渠书》:“观吾叔之见,志正而谨严,深探远赜,岂后世学者所尝虑及,然以大概气象言之,则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和之气。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虑屡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时有之,更望完养思虑,涵泳义理,他日当自条畅”。[
阅读全文]

北方有璧人玉容难自弃厌彼尘俗众绝世而独立[
阅读全文]
书法作品中的余白从大往小说,有四周边框余白、行距余白、字距余白、字内余白和枯笔内余白。要将所有这些余白组成一个整体,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适当运用枯笔,墨色越枯,线条内丝丝缕缕的余白越多,被切割出来的两边余白就越有藕断丝连的关系。第二,尽量笔断意连,避免缭绕的牵丝将字内余白切割得太琐碎。第三,交接笔画写得虚灵些,不作封闭状,让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