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丝绸之道,魏文帝曹丕后建西凉国都,开启六朝凿窟造像之始,后历西夏,大元“托管”,自清康熙平定西域,乾隆改定敦煌县名,此地挟阳关,玉门两重塞,又有唐人名诗为辞,古琴“阳关三叠”为曲,乃东亚大陆通往西域之必经要道。敦煌学涵盖历史,宗教,语言,美术,建筑等,自英国人斯坦因实地探险偷运经书文献,开启[
阅读全文]
中国自古王朝更替时,新王朝对前朝王宫都是“付之一炬”的态度,阿房宫,未央宫还有大明宫无一例外,还好满族人多尔衮留给华夏后代一个完整的故宫。太和殿的确雄伟,但和唐代建筑相比是“体格大,气度小”,唐代建筑用繁复有力的斗拱撑出朴实舒展的屋檐,再加上短而粗的立柱,有时体格虽小但气度博大。其实这与生俱来的美在当年工匠眼里有不得已之[
阅读全文]
完成《由抱厦至唐破风之美学思考》一文后,有读者反馈想了解笔者文中关于日本法隆寺很可能是中国工匠杰作这一提法,这是笔者两年前去奈良京都观光后写在散文集《京都散记》中面对千年古寺的即兴联想,因散文叙述随意,在此笔者以论文形式清晰完整地作以阐述:千年法隆寺极有可能是中国工匠被邀去日本而建造,以下笔者分四部分加以阐述,一,关于遣隋使现存文[
阅读全文]
今天若要对中国古建筑美学作全面深刻研究,可能首先要研究日本古建筑由此作为基本,其原因还是中国目前现存唐宋古建筑实体匮乏之极和断代严重,导致孤证无法理清全貌。而日本由七世纪至近代古建筑保存实体众多且时代变化特征明显,为今天研究中国古建筑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参考。中国借鉴京都平等院建筑造型复原唐代长安大明宫遗址修复工程即是实例,同时不得不[
阅读全文]
要考证《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先要明确这些诗作性质。它属于五言古诗而不是五言乐府诗,所谓乐府诗是汉武帝通过行政令设官署掌管民间歌辞入乐,因多民族“新音”引入汉语,歌辞亦有四言发展至五言。《古诗十九首》受五言乐府诗影响,但属于文人所作成熟之五言古诗。
昭明太子萧统在编《昭明文选》没有注明其写作年代,只将其编在题名为李陵[
阅读全文]
《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之地位无需笔者多费笔墨,借李因笃言:“《三百篇》后,定以《十九首》为的传箕裘。”“上承国风之余绪,下启建安文学之诗风。”历代诗人,学者对《古诗十九首》均有评论和考证留在各类古书中,因作者佚名和写作年代无考,为后人留下研究讨论空间至今无一权威定论。经笔者阅读和思考,试想阐明自己之考证结果供以参考。先提[
阅读全文]
1751年春乾隆帝首次南巡,吴中士子各进献诗赋贺驾。二十四岁嘉定学子钱大昕作《赋得指佞草》五言八韵律赋被江南学政莊有恭圈定为一等,呈献御下亲阅。《赋得指佞草》曰:
中天方远佞,小草亦怀忠。
匪手偏能指,无心乃至公。
孤标宜近日,劲节讵随风。
自欲倾葵效,全教滋蔓空。
根依阶砌畔,影射棘槐中。
赋性嗤萧艾,遭时异梗蓬。
触邪神豸[
阅读全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已有二十多年,国人在经济腾飞和国力增强以及世界格局混沌不堪地真实大环境下,致力秉持传统文化之情怀可敬,但又有多少人了解秉持传统文化所依赖的是经历多少岁月洗礼而筑起的汉学这块基石。以及当今学者如何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将汉学正确无误地传递给社会大众和灌输到教育体系,这是当今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当今学者对这块汉学基[
阅读全文]
何谓考据学?考者检查,据者证也。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订,其初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取以据信,如《礼学记》“中年考校”,《礼运》“以考其信”等,后引申对书籍考辩校订,如《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南史萧子显传》“考正同异,为一家之言”等。而以其为学术之专名,则始于赵宋。如朱熹《答孙季[
阅读全文]
分析清代治学脉络,源头是两位著名大学家:黄宗羲和顾炎武。因为从顺治到康熙的二十年中,清初没有涌现出新政下的学者,这两位学术精深广博大学家成就于明末,而影响至民国。笔者在下文将试着理清这两条治学脉络的特点和传承情况。
黄宗羲学识渊博,大凡天文、历算、音律、经史百家,释道、农工等无不深究。治学以捍卫“阳明心学”自任,力主诚意慎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