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这有什么新鲜的,哪国人政治态度会一致?当然。不过犹太人因为自身的处境,往往注重现实利益的实现(以色列的犹太人对工党和利库德集团的支持会因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转变,“铁票”不多);同时,他们的政治倾向和宗教情结相关程度很高。 伊朗总统内贾德先生在哥大应邀演讲那天,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此大学距纽约市大约50英里)的很多犹太[
阅读全文]
(随笔) 1960年代初我在北京刚上小学。那时中国大陆穷,在中秋节,北方市面上卖的月饼多是澄浆月饼,也就是白糖和上淀粉点上点红绿系什么的做馅,外边的皮应该有点油,然后模子一压,弄出些花纹图案。还有种澄浆月饼质量差些,看起来像小馒头,表面也没花纹,吃起来更硬(绝对没有桃酥好吃)。现在我们吃的月饼该算是广式月饼。我在小的时候都没听说[
阅读全文]
(杂文) 犹太人的“哭墙”大概大家都知道,在耶路撒冷旧城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后面。那是道石头墙,也可以说是地基的“贴面”。两千多年前犹太人在原来“第一圣殿”的废墟上修建了“第二圣殿”,此后在加固的时候,在周围的地基(地基高于平地)边上用大石头紧贴着地基直上直下修了“贴面”。这“贴面”可真厚,巨大的石头一层层平平地砌起来,缝隙非常小[
阅读全文]
(杂文)
这本书的作者叫于歌,1980年在北大读哲学,后去日本留学,在国务院法制局干过,又去日本干活,现为北京公司某经理。此书篇幅不长,约十七万字。去年底出版。作者说先在网上刊载,轰动非常,后整理出版。他讲里面并没有阐述什么新东西,只是他多年读书笔记的编辑。妻子回京探亲拿回这本书,说供我批判。批判?咱没那水儿。拜读后明白妻子说[
阅读全文]
(随笔) 恶心多种多样,相互吹捧是其中之一,而且很有“效果”。报刊上常见这类文字。某某文艺批评家极力夸赞、推荐了某某艺术家的作品。云山雾罩,不厌其烦,最后得出此艺术家的思想极有深度,题材颇为新颖,笔法很有创意,那当然是“杰出”艺术家[
阅读全文]
(随笔)邓玉娇杀人案闹了好几天我都没怎么在意。直到看了博客上有关的帖子才忍不住要说几句。那帖子这样写道:*********************************** 烈女邓玉娇列传邓玉娇者,荆州巴东人也,美而烈,以修脚为业。一夕,浣纱于室,野三关镇吏黄德智、邓贵大、邓某相携寻欢不遇,见玉娇,遂破门而入,欲强狎焉。玉娇严词斥之,邓贵大怒,鞭面以币,曰:[
阅读全文]
(杂文) 《兄弟》是作家余华最新出版的一部长篇,分上下两册,分别描绘两个不同的时代。据余华先生的说法,上册“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下册则写中国的现世--“伦理颠倒、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 我不是文艺评论家,仅仅是个最一般的读者(甚至现在不怎么爱看小说)。他的小说我相对喜欢看,特别是[
阅读全文]
(评论) 自中国大陆经济大发展的以来,中国的生态为此付出代价。现在国内外媒体披露的灾难越来越多。近几天不断读到中国现在旱灾、水灾的不断发生。祖国山河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心里惶惶然。 忙上Google查看有关资料,渐渐修正了我的一些概念。首先是现在中国的水、旱灾害是不是近些年变得非常严重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得长一些,从近五十[
阅读全文]
(杂文) 您说溜须拍马呀?谁都会。只要不把人格、尊严看得很重,拍马屁这种事情会得心应手,做得极其自然。话是这么讲,但为什么有的人就拍得恰到好处,而有的人一拍,“马”就要尥蹶子?看来还是有“学问”。 在我看来,当权者喜欢拍马屁的家伙,首先是感情需要。这种“感情需要”可以描绘成主人宠爱的哈巴狗,它最主要的功能是讨欢心。这种“哈巴狗[
阅读全文]
(杂文) 记得早先侃过这个题目,意思是说,这个人的世界上不会有绝对的“对”和“错”,既然人类社会是个动物性的,世界范围内无法被人类自我管理的世界,“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就是这个世界延续的根本,无论您有多么美好的人类大同、平等的理想。前几天有博友质问我“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了正义”。本不想做答,现在想想,再侃几句吧。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