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那些事北京城没有毁于战争,没有毁于革命,而是毁于建设。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说:“我们有能力建无数座曼哈顿、纽约,但永远没有能力建第二个北京。当年傅作义怕毁了北京城,成为千古罪人,开城投降,使得政权顺利交接!但那些以保护古城名义占领古城的人,并不爱惜古城!让我们记住它们吧:中华门,1417年建,1959年拆。地安门,1420年建,1954年拆。崇[
阅读全文]
读过姚蜀平的文章,比如那篇《黄昆夫妇印象记|院史札记之二》。查到这篇是为寻找早年陆氏家族那些出国留洋海归/没海归的前辈们的足迹,试图知道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背景。文中提到陆孝同(他是妈妈的堂哥)的名字,姚蜀平并没采访到他。
都是旧故事了,从1982年到现在,30多年过去,又有多少新故事发生了......这篇也很长。
横跨美国大陆的学术之旅
姚蜀平[
阅读全文]
1984年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节选)
这是妈妈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室的摄影叔叔们拍摄的纪录片。
自从1959年建国10周年国庆阅兵后,整整24年,国庆节的北京没有举行阅兵式。看84年阅兵影片中,参加阅兵的部队换上新式军装,而天安门上以及观礼台的军人们很多还穿着“一颗红星,两面红旗“的文革时期老式军装。
妈妈他们在阅兵结束后,在天安[
阅读全文]
这几年回去帮妈妈整理文稿,特别是看了孝宽舅舅文革后参加修订的《平原宗谱》中太仓陆家部分,让我对近代陆家人物关系有所了解,也对大时代背景下陆家近支们的经历产生探寻的愿望。好在网络资源广泛,找到些相关资料,就存下来,慢慢积累。
从妈妈那里知道,孝颐舅舅家那一支从他的父辈(或更早)到北方发展,已经在天津,北京一带生活了多年。近些年有陆家[
阅读全文]
在文学城读过“老海归小故事”45篇,其中一篇提到陆孝颐这个名字,我觉得是见过的一位远房舅舅。问过妈妈,得到确认。
70年代末,曾随父母和孝颐舅舅舅妈及其他亲友聚过几次。那时已知孝颐舅舅患了鼻咽癌,再后来他们夫妇都去世了,对闵曾嫚舅妈的样子印象特别深。
妈妈说过,这位陆孝颐舅舅的父亲陆以燕就是1943年她随外婆从上海逃难到重庆的路上,在[
阅读全文]
https://www.meipian.cn/1rwcb3rg[
阅读全文]
https://www.meipian.cn/1rkwykm7[
阅读全文]
记述了一个又一个死亡,叫“活着”。
我竟没看过张艺谋1994年拍的这部戏,也没读过余华的同名小说。很动心地看完,不为导演,不为演员,只为这段我部分经历过的历史。
[
阅读全文]
发小群有人发消息:“101岁的八一厂导演严寄洲去世了”。我一愣,那位大口吃肉,大声说笑,一辈子嬉笑怒骂的老人家真的走了?
让我用严伯伯导演的电影《赤峰号》插曲--等待出航,在千山万水之外送别这位老人家!
这些年做楼上楼下邻居,回国看父母时常看到他坐在干休所花园里晒太阳,聊天,在家里五层都能听到他在楼下的高喉大嗓。后来见他[
阅读全文]
卢小飞,1969年到延安插队。1976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赴藏,在《西藏日报》任职7年,1987年任《人民日报》驻西藏首席记者。喝酥油茶、青稞酒,住草原帐篷,足迹遍及西藏的东南西北。她是第一个进入海拔4800米阿里地区采访的女记者,经受过严酷的高原自然环境磨练,也多次面临着生死的考验。
“察隅河,我与它相处只30多天,它却在我心里流淌了15年”。1980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