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文集

创业,阅读,思考,写作
个人资料
谢盛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2008-06-15 07:54:26)


童年回忆(15):晚祷
作者:谢盛友
我们是否缺乏晚祷精神?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老电影,叫做《战斗里成长》,我很小的时候“早请示,晚汇报”,吃饭吃了一半,要停止下来,跳“忠字舞”。那个年代,跳“忠字舞”是每天的功课。近日上网,忽见旧体《词二首》(作者王兆山,6月6日《齐鲁晚报》),兹录其一如下:

《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

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8-06-14 12:25:23)

德国教育(4):中学(本系列应国内教育学院联网编写)
作者:谢盛友
在德国,多数成绩普通的小学毕业生进入学制5年的职业预校,毕业后多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技师和绘图员等,其中也有少数人通过努力进入大学深造。
小学成绩中等的学生一般进入实科中学,6年毕业后就读专科学校。他们毕业后主要当护士、试验员或银行职员等,也有的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06-14 07:22:53)

德国教育(3):分流
(本系列应国内教育学院联网编写)
作者:谢盛友
德国学校采用6分制,1分最好,6分最差,4分及格。小学阶段的主科(德语、数学、常识)成绩是选择中学的关键,但学生日常提问、回答问题和与同学合作的情况及其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同样是决定他们所升中学的重要因素。
小学4年级毕业后,学生根据自己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和成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8-06-14 03:12:13)

德国教育(2):小学
(本系列应国内教育学院联网编写)
作者:谢盛友
我有很多德国同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德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总的给我的感觉是:宽入严出。“宁愿赔钱教育千万个,绝对不让一个诺贝尔奖潜在者漏网”。这就是德国教育给我的大概印象。
德国是十年制义务教育。(德国义务教育是指,小孩的年限到18岁。)
德国小学阶段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06-13 11:41:47)

德国教育(1):基础
作者:谢盛友
我们这代人生来就挨饿,上学就停课;该读书的时候,我们在修理地球;该出成果的时候,我们却在尝寒窗苦;该有作为的时候,我们必须养家糊口。
我来德国自费留学时已经三十岁,第二年儿子没有报到就进入我们的家庭,成为家庭的第三成员。当时我太太也是自费留学生,我们轮流带小孩轮流上课,轮流打工,这就是我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8-06-13 10:45:55)

碗叮当碗叮当
作者:谢盛友
2008年1月6日,我糊里糊涂地进入网络生活,也不知道电脑是怎样安排配置的,给我送来了“碗叮当”,我一看到这个名字,就想起儿童时代我人生第一次看到的电影:《小铃铛》。如果我没有记错,导演应该是我们谢家人:谢添。人生有很多第一次,人生的第一次往往都记得很牢。《小铃铛》我一辈子都记住。
全村的人很早很早就收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拾穗者》
童年回忆(14):拾穗
作者:谢盛友
当我很小的时候,还没有上小学,家里如果没有正常的家务活,夏收季节,妈妈肯定让我和姐姐到田地里拾穗。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四十多年,我如今还记住。情况好的时候,我半天可以拾到半捆稻穗。我经常跟姐姐比赛,可是,我每次都输于姐姐。
顶着海南的大太阳,拾穗工作有一定的娱乐。后来,我长大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我们是否忘记了奥林匹克精神?
作者:谢盛友
我说过我是听“敌台”长大的,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哪怕到了1986年,我在湖北铜禄山工作时,还看到“严禁偷听敌台,人人监督举报!”的标语,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给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1987年,蒋经国先生开放赴大陆探亲。那年,有一次我出差北京,坐火车从北京回长沙,同车厢里就有两位从台湾回湖北探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06-11 17:46:30)

父亲节怀念:父亲:科学就是如何弄饭吃
童年回忆(13):科学
作者:谢盛友
当我很小的时候,还没有上小学,有一天父亲让我把炉灶里的草木灰全部弄干净,然后再用水洗一下。我们家乡的炉灶很简单,就是用砖头和泥巴筑起来的,反正能承受煮饭的锅就可以。但是,太简单的炉灶,很费火。我父亲让我弄干净,他准备用粗铁丝在中间隔一层,在上面烧火,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8-06-11 02:27:15)

忠君思想与政治改革作者:谢盛友这篇文章有点牵强,不过,先有郭沫若的“忠君”,后有余秋雨的走火入魔,我不得不写。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忠君、三纲、孝、仁孝、忠恕、中庸、仁恕”,可能很多人都同意。但是,若说孔子的仁是一种政治思想,而不仅仅是伦理道德,可能很多人会反对。“忠君”说的主要坚持者是梁启超、易白沙、陈独秀诸先生,这种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
[166]
[167]
[168]
[169]
[17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