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海”指上海,是同京派相对而言。指以上海为代表的其他各地京剧艺人。又称“外江派”。清末起逐渐形成。主要特点是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对京剧艺术的革新创造有很大贡献。但是其缺点是追求噱头,有时华而不实,是商业化的表现。随着发展这种商业化正在逐渐消除。一般改称“南派”。
上海作为一座开放的大城市,,对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出现了“四大须生”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四大名旦”梅兰芳、程艳秋(后更名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异彩纷呈,各成一派,代有传人。
前“四大须生”为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余叔岩上文已有介绍。高庆奎(1890—1942),原名振山(镇山),号子君。著名京剧老生艺术家。原籍山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大学是什麽?在下赞成大学是有大师的学校这一说法,当然还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但是人才是决定因素。京剧在同光十三绝开始的近一个世纪里长盛不衰,就是人才辈出,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中间有一个承前启后富连成科班功不可没。富连成科班由醉心于戏曲的富商牛子厚出资、京剧演员叶春善筹办,于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因为牛子厚的三个儿子分别叫喜贵、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十九世纪后半叶,京剧走向成熟,清朝著名画家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图是一幅有历史意义的画卷,画出了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位京剧著名演员的戏装像。画卷上有第一代京剧演员程长庚、卢胜奎、郝兰田、杨鸣玉、刘赶三等五人,第二代演员谭鑫培、梅巧玲、张胜奎、杨月楼、徐小香、时小福、朱连芬、余紫云等八人,其中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刘赶三等人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徽班的艺术家们,既具有精湛的技艺,又具有创造与开放的意识。当时进京的徽班,演员是经过严格精挑细选的,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大多是尖子人才。不仅如此,徽剧行当一应俱全,表演与声乐艺术水平较高,有文有武,有唱有做,有长靠,有短打,尤其是侧重于做工细腻,讲究表情。他们绝不保守,更不忌贤妒能,而是广采博取,化他为我。这里有三个层次:一是在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清乾隆时,由于清廷最高统治者喜爱戏曲,凡皇帝、太后祝寿、皇室喜庆,都要举行庆典演出,已成惯例。于是昆曲、京腔以外的许多剧种,都希望能在皇帝面前展现自己的风采,如果算上弋阳腔以京腔形式在北京站稳脚跟,则花部和雅部的花雅之争有过三次。第一次是弋阳腔和昆曲之争,双方打成平手。
梆子腔名角魏长生在乾隆四十年左右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11-30 09:18:20)
在古代东方,从山东到辽宁有许多关于鸟的传说。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的遗物中,曾发现不少关于鸟的造型和纹样。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鬶,即是鹤、雁或鸠等鸟灯形象的塑造。环渤海东北而形成的国家,史称为燕,即奉燕子为神明。岳石文化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度市大泽山镇东岳石村东南,1959年发现。遗址南北长约70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入清以后,昆曲被称为雅部,杂调即各地方戏曲被叫做花部,或用原先的名称:乱弹。“南昆 北弋 东柳 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个剧种主要声腔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据近人齐如山《京剧之变迁》援引清末民初老伶工胜云(庆玉)自述:“同治初年,余在科班时,曾听见那些老教习们说过:清初北京尚无二簧,只有四种大戏,名曰:‘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昆曲经魏良辅的锐意革新,进入蓬勃兴盛的时期,剧作家的新作不断涌现,最著名的就是洪升《长生殿》的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稍次的作品但影响也很大的有沈璟的《义侠记》(写武松故事),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裴禹与李慧娘的爱情故事和裴禹与卢昭容的婚姻故事)、汪廷纳的《狮吼记》、徐复祚的《红梨记》(叙述才子赵汝舟与名妓谢素秋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昆山腔形成以后,虽然跻身于四大声腔之列,但直到嘉靖初年,影响还很小,基本上只在苏州府和松江府一带流传。嘉靖初年“有魏良辅者,流寓娄东、鹿城之间”(见沈宠绥《度曲须知曲运隆衰》)。豫章,今江西南昌,秦设娄县,今江苏昆山,娄东即昆山东面的太仓,鹿城今浙江温州城区。当时苏、松两府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生活最富庶的地区,当地的戏曲发展已十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