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传统文化杂谈 戏曲篇(九)异彩纷呈

(2008-12-10 16:48:40) 下一个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出现了“四大须生” 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四大名旦”梅兰芳、程艳秋(后更名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异彩纷呈,各成一派,代有传人。

前“四大须生”为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余叔岩上文已有介绍。高庆奎(1890—1942),原名振山(镇山),号子君。著名京剧老生艺术家。原籍山西榆次,生于北京。其父高四保(士杰)为清末京剧丑角演员。高庆奎初宗谭派,他的嗓音高、亮、甜、脆,音域很宽,音色丰富,能演老生、花脸、老旦等几种不同行当的角色。其演唱气足神完,一气呵成;念白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做工深刻细致,精于表情。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气口“满宫满调”、长腔拖板的唱法抒发人物感情,以求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高派”。高派唱腔高亢挺拔,气力充沛,刚劲激昂,荡气回肠,对演员的天赋要求极高,没有嗓子是万万不行的。解放后京剧舞台上最有名的高派传人是李和曾。马连良(1901-1966),字溫如,回族,北京人。他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结合本身条件,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统,发展自己的所长,创立与人不同的唱法。他的演唱,流利、舒畅、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细腻,他以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马腔,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唱腔艺术。马连良是余叔岩之后影响最大的老生演员,马派也是继余叔岩之后京剧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他的學生有李慕良、冯志孝、张学津等人。言菊朋1890—1942) 姓玛拉特。名延寿,字锡其,号仰山。延、言谐音,遂取以为汉姓。蒙古正蓝旗世家子,北京人。酷爱京剧老生,原是“谭派”票友,广获好评,被誉为谭派名票。1923年随梅兰芳赴沪演出,成为专业演员。20年代后期自己挑班,在宗谭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创造出精巧细腻、跌宕婉约的行腔风格,腔由字而生,字正而腔圆,世称言派。他文学修养较深,谙熟音律,认为音韵、腔调是老生演唱的重点,主张“腔由字生,字正腔圆”。念白力求字音准、句读清、韵味醇厚。长言派传人有:张少楼、毕英琦、刘勉宗等。其孙言兴朋,颇能承继祖业。

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名澜,字畹华,出身于京剧世家。在喜连成科班里,叶春善起的名字是喜群,牛子厚见他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改艺名梅兰芳。梅兰芳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他一生排演了大量新剧目,从青年时代的《洛神》、《天女散花》直到晚年时的《穆桂英挂帅》,在京剧剧目、唱腔、念白、身段、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为京剧事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梅兰芳文武昆乱不挡,幼习武生,底工极好,六十多岁演穆桂英,功夫不减当年。和俞振飞合作的《牡丹亭》堪称昆曲一绝。梅兰芳是带领京剧艺术走出国门的第一人,是二十世纪风靡全球的艺术巨匠。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如今已被公认为代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体系,和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并称当今世界三大重要表演体系。“梅派”艺术的特点是唱腔圆润纯正,自然大方,婉转动听,简洁洗练且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蕴藏着深厚的功力,刻画人物细致入微,风格典雅大方。塑造了为数众多、仪态万方的中国古代和近代妇女的形象。演出的角色从上古到近代,从天上到人间,尤其是创作了给后代留下无数可资楷模的保留剧目,为人们熟知的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在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梅派”艺术永远是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梅兰芳还是善于识拔人才,诲人不倦的戏曲教育大师,作为京剧最大流派的梅派,人才济济,知名弟子有:程砚秋、魏莲芳、李世芳、毛世来、杜近芳、杨荣环、杨秋玲、言慧珠、张淑娴、胡芝风、李玉茹、关肃霜、顾正秋、童芷苓、新艳秋等,有些还是创流派的大师。不少其他剧种的知名演员如:豫剧马金凤、粤剧红线女、汉剧陈伯华、川剧陈书舫、评剧新凤霞等都拜在他的门下。梅兰芳原配王明华,继室福芝芳。女梅葆玥工老生;子梅葆玖继承祖艺工旦行,为梅门第四代旦角演员。

程砚秋(1904-1958),原名承麟,满族。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程砚秋编创过许多剧目,《荒山泪》、《锁麟囊》等是程派的代表性剧目。学习程派并较有成就的演员有:赵荣琛、李世济、李蔷华等。尚小云(1900-1976)名德泉,字绮霞,生于北京。嗓音宽亮圆润,运用自如,以刚健为主,重头唱工戏的大腔和高腔尤其出色。他的武功基础深厚坚实,特别是在《昭君出塞》边唱边舞“趟马”的圆场,堪称绝技。武打技巧非常娴熟,动作极其矫健敏捷。“尚派”代表作以巾帼英雄、侠女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也根据剧情需要采取“文戏武唱”的办法,以求火爆,并增进视觉上的美感。较著名的亲传弟子有赵晓岚、雪艳琴)、尚长麟(次子)、尚慧敏(长孙女)等,他主办荣春社,培养出许多人才,如老生马长礼,武生尚长春(长子)、孙瑞春,净角景荣庆、尚长荣(幼子)等。荀慧生(1899-1968),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祖籍河北东光。苟慧生(1899-1968),祖籍河北东光。初习河北梆子,后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艺名白牡丹,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用荀慧生的名字。荀慧生的表演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表演于一炉,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吸收小生、武小生及其他行当的表演技巧,甚至将外国舞蹈步法融于其中。他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在唱腔、身段、服装、化妆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形成荀派表演艺术。荀派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约著称,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荀慧生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设计新腔。如《红娘》中那段“反四平调”脍炙人口。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同时身段动作变化多姿,尤其讲究眼神的运用,表演感情细腻,活泼多姿、文武兼备,唱做俱佳。《红娘》是荀派代表剧目。弟子甚多。他指导和亲自传授的徒弟有:宋德珠、毛世来、童芷苓、李玉茹、吴素秋、赵燕侠、小王玉蓉、宋长荣等。

至40年代,出现了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和 “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

谭富英(1906一1977) 名豫升,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谭鑫培之孙,小培之子。谭富英天赋优越,嗓音清亮甜脆,他的唱腔简洁、明快、洗炼,朴实自然,吐字行腔不过分雕琢,不追求花哨,用气充实,行腔一气呵成,听来韵味醇厚,情绪饱满,痛快淋漓,形成他独有的艺术风格。因谭在幼年学过武生,故其在武功和身段动作上颇为灵巧、利索。他在艺术上唱做兼能,文武具备,早在三十年代初即已享名,是继马连良之后,成就显著,舞台生涯最长的“四大须生”之一。他的学生有高宝贤、孙岳、李崇善及其子谭元寿等。杨宝森(1909-1958)初宗余派,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杨宝森的唱腔、唱法,纯以韵味取胜,简洁大方,虽少大幅度的起伏跌宕,却于细微处体现丰富的旋律,细腻而不琐碎。在琴师杨宝忠(杨宝森之兄)、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尽量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马长礼是他的传人。奚啸伯(1910-1977),满族。出生于北京。世家子弟,祖父裕德是清朝的大学士,入阁拜相,和言菊朋是世交,也是票友下海。奚啸伯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在历史、文学、书法诸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舞台表演气质脱俗、清新典雅、文静深沉、委婉细腻,世称奚派。奚派风格着重体现在“唱”上,他的演唱讲究声韵,他用毕生心血积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则,如“以字定腔”、 耍腔耍板,“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唱胡琴、让胡琴”、“赶板夺字”、 “唱戏唱气口”等等,可以说他的唱是法度严谨、系统规则的一套学问。他的嗓音音量并不大,但清晰悦耳,韵味醇厚。奚派传人有:欧阳中石、李伯培、张建国等。

李世芳(1921—1947),名福禄,生于内蒙古包头,父母都是山西梆子演员。他的唱做俱佳,以《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博得“小梅兰芳”之称,1936年被梅兰芳正式收为徒弟,是梅派弟子中佼佼者也。惜乎1947年因飞机失事去世,年仅26岁。张君秋(1920—1997)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生于北京。当选四小名旦后拜王瑶卿为师,并得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指导。他博采众长,时人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 合四大家之长而一,形成了自己所独具的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演唱风格,,在梅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张派”艺术,在四小名旦中成就最大。张君秋的学生很多,李炳淑、杨春霞都是他的传人。毛世来(1921-1994),生于北京。深得花旦大王筱翠花(于连泉)的真传,擅演《十三妹》等剧,1936年又被尚小云认收为徒。他功底好,戏路宽,嗓音清亮,扮相俊俏,白口清丽干脆,跷功极佳,以能唱擅做、文武兼备名著一时。尤擅长演出花旦戏,眉目颇似尚小云,做工近似荀慧生,享有“小筱翠花”之誉。宋德珠(1918 1984),生于北京。1930年成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第一期“德”字班学生,初学老生、小生,老师看他眉宇清秀,双目有神,动作敏捷干净,毯子功、把子功都很出色,是个武旦材料,就让他改为专工武旦。他的武旦戏是博采前辈名家之长,并能融合体操与中外舞蹈造型美,加以创新。在不断地演出、革新、模拟、探索中,建树了轻盈翩跹、干净利落、勇猛花哨、刚健婀娜的美、媚、脆、帅的“宋派”表演艺术。

净行演员有“金黑郝白”之称,金少山人称金霸王,郝寿臣则有活曹操之誉。金少山(1890-1948),本名义(一说作仲义),满族,北京人。清末民初时京剧名净金秀山之子。幼年从父学艺,工铜锤花脸,兼宗何桂山。1922年辗转到达上海,是年冬海约梅兰芳旅沪公演,《霸王别姬》中的霸王一席,难于物色。正当为难之际,恰逢王瑶卿刚由沪返京,他便推荐了金少山。临期一经登台场,以其魁硕修伟的身躯,宽额丰颐的扮相,叱咤风云的气势,声若洪钟的唱念,将西楚霸王的风采再现于舞台,轰动了上海滩。金少山直到辞世,雄踞净行首席,誉满大江南北。其技艺出类拔萃,被誉为“十全大净”,因其成功地塑造了项羽的艺术形象,故而又有“金霸王”之美称。金少山确是一个天赋优厚的全面人材。他的声音之洪亮响亮,确有声震屋瓦、震耳欲聋之势。高、中、低、宽、厚、亮、面面俱备。他在鼻音的运用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头腔、胸腔与鼻腔共鸣的方法用得巧妙得法,唱来灵巧、和谐而无沉闷、单调之感。金少山的唱腔朴实无华,不事雕琢,似乎平淡无奇,实则逋峭浑厚,于顺畅自然之中显现气势。他唱[快板]最见功力,吐字、气口、尺寸都驾驭自如,快而不乱,流畅清晰,字字入耳。他的念白的功力也极为深厚,善于运用高、矮、宽、细各音,于轻重疾徐、迟急顿搓的变化中,刻画人物性格,揭示角色心理,收到达意传神之效。他的做表,实遵黄润甫路数。其武功基础,、腰腿功夫都好,工架严谨稳练,身段精巧漂亮,翁偶虹评语为:“寓矫健于凝重之中,见端庄于玲珑之内。”金少山突破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严格分工的界限,推进了净行表演艺术的发展,形成了自家风格,世称“金派”。郝寿臣(1886-1961),原名万通,艺名小奎禄,河北香河人。他在刻苦学习金秀山唱功的基础上,又认真学习黄润甫的演唱风格。同时得到著名梆子演员的指导,他又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开创了其“架子花脸铜锤唱”的艺术风格特色。厚重是郝寿臣的整体风格,从他的演唱中、念白中虽然嗓音有些闷哑,但咬金嚼铁,每一个字都有沉甸甸的份量。他把鼻腔音变为口鼻共鸣,灵活运用,洋溢着一种深厚的韵味,形成了独特的郝派唱念。郝寿臣在做功上造型漂亮、身手干净、眼神准确,像一只活生生的猛虎,跃跃欲试,闪耀着超人的艺术光辉。新创剧目人物的脸谱没有蓝本可参考,他就按照剧情和人物性格去创造新形脸谱。他还改革了勾脸的工具和方式,还为众多的人物设计出符合身份和性格的服装图案。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在净行演员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郝派脸谱艺术在京剧艺术的圣殿中独有其位,而且对京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深远影响。他的门徒有:袁世海、李幼春、王永昌、周和桐等。

老旦行演员李多奎(1898—1974),师承罗福山,私淑龚云甫,并得龚云甫琴师陆五(彦亭)的辅佐, 于30年代享名,成为唱工老旦代表人物。李多奎在唱腔的创作上,也采取了“龚派”的创腔原调。他大胆地吸收其他行当的唱腔,加以润色,使之成为符合自己风格、特色,符合剧情需要的“李派”唱腔。此外,如小生行的代表人物俞振飞、姜妙香河梅兰芳合作几十年。武生演员尚和玉、俞振庭等,武丑演员叶盛章等,丑行演员慈瑞泉、刘斌昆等,各擅一时之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