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挚友——周健刘彦何力[1]我们是在剑桥GilbertRoad路上的LinkHouse认识周健和小依的。那是一九八九年七月。LinkHouse是一所专门为海外学生、学者提供的住所。这里住着三对夫妇、五位单身人士。周健和小依夫妇俩总是形影不离,非常勤奋,每天早出晚归的,常常吃过晚饭后还去试验室做试验,午夜后才回来。他俩对人很热情,不管谁有困难他们都会热心帮助。工作之余,他们的[
阅读全文]
人类之福,华人之光
——缅怀华裔科学家周健博士孙昌林[1]
“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上那些为追求崇高理想而奋斗终身,尤其对那些已经成功在望,却不幸先逝的先行者们强烈的痛惜之情。周健博士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在医学科学领域,尤其是在研究疫苗防治癌症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却不幸英年早逝的先行者。周健于1957年[
阅读全文]
我的邻居周健郭若泉
第一次认识周健是在1990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上。他们全家老少四口,妻子小依、儿子子晞和他母亲陈洁一块来的。子晞那时还小,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晞晞”。他反问我叫什么?为了取笑,我顺口说我叫“哈哈”,“嘻嘻哈哈”也。从此周健一家人记住了我这个“哈哈”,我们两家也缘此相互往来,渐成契友。我们先是一前一后买房,但发现[
阅读全文]
回忆周健贺丽莎
翻开我的照相簿,一张张画面记录了十年前我们在芝加哥的工作和生活场面。我们在芝加哥的工作和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有芝加哥华人科学家和专业人士组织的各种节日活动,有自编自排的文艺表演、歌咏比赛、排球比赛、也有中文学校举办的卡拉OK、聚餐等等活动。画面上,童年的孩子们是那样的天真无邪,在异域他乡相聚的朋友们笑容可鞠,无比真诚。大多[
阅读全文]
是上帝接走了他——纪念周健博士蓝湘[1]实验室的灯光依然闪亮,摊开的笔记本还没合上。电脑里的论文写到一半,黑板上涂满了他跃动的遐想。电话里留着大家的问候,大大小小的事,都等他回来商量。临行前披在妻子身上的外套,还带着他的气息,一如他仍在身旁。他,却已去了。独自上路,悄无声响。踏着一贯急促的脚步,他走得那么匆忙。慈母、爱妻、幼子、伙伴、从睡梦中惊醒[
阅读全文]
我心中的周健大哥哥皮小燕[i]
我在1985年认识周健,当时他在北京病毒所跟我妈妈学习分子生物技术。当时的我还在念小学六年级,经常在放学后混在实验室里面看着大人们做实验。我妈妈是个嘴快手快的人,经常会听到她开玩笑地念叨周健,“真是笨呐!”我这个实验室里的小跟屁虫,也很快学会了这句口头禅。周健很喜欢陪我玩一种扑克牌的算数游戏,四张牌,加减[
阅读全文]
周健,一个令人敬佩与值得骄傲的朋友孙晓黎[1]
我的夫人鲍晓慧和周健的夫人孙小依是好朋友。她们是北医三院眼科的同事。去年末,接到小依发来的信息,讲正在筹办纪念周健生平的活动,并邀约以朋友的身份写回忆文章。首先,非常感谢对我们一家作为朋友的尊重与信任。其次,也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忆起周健,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让我很难下笔。这其中[
阅读全文]
忆周健生前的几件生活趣事刘雪芹[1]
周健的风趣和幽默在朋友圈里是出了名的,他带给朋友们无穷的欢乐。时隔十几年了,我现在想起来还会捧腹大笑,记忆犹新。那还是我刚来澳州不久的事情,大概是一九九二年左右。在澳洲长期居住的华人朋友大概都知道,这里的政府有集中收集废弃的旧家具家电做统一处理的作法。每年,政府给每个区域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让每个[
阅读全文]
忆友人周健王中林原璀霞[1]
在一九八八年那个秋末冬初的一天﹐忽然有人敲我们住在剑桥大学小屋的门。初来乍到﹐怎么会有访客﹖打开门一看﹐见是有位高个儿青年人寻问是否愿意分租房子给他。原本我们已打算不再分租房子﹐因为所租的房子很小﹐已经有人分了一间卧房﹐只有一间小卧房准备当书房。可是青年人说马上就要开学﹐房子很难找﹐问我们能否想想办法。看[
阅读全文]
我认识的周健程浩[1]
我最早认识周健缘于他的姐姐——我的同事兼好友周凯。她会经常提起她的弟弟,说他读书是如何的刻苦勤奋,如晚上看书怕打瞌睡就把脚泡在冷水里;做实验是如何的厉害,用仪器做实验时可以通宵达旦地守在仪器旁,及时记录实验结果;小时侯又是如何的顽皮淘气等。在国内时,我只是偶尔在医院或她姐姐家见到他,远远地没说过几句话;加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