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周健大哥哥皮小燕[i]
我在1985年认识周健,当时他在北京病毒所跟我妈妈学习分子生物技术。当时的我还在念小学六年级,经常在放学后混在实验室里面看着大人们做实验。我妈妈是个嘴快手快的人,经常会听到她开玩笑地念叨周健,“真是笨呐!”我这个实验室里的小跟屁虫,也很快学会了这句口头禅。周健很喜欢陪我玩一种扑克牌的算数游戏,四张牌,加减[
阅读全文]
周健,一个令人敬佩与值得骄傲的朋友孙晓黎[1]
我的夫人鲍晓慧和周健的夫人孙小依是好朋友。她们是北医三院眼科的同事。去年末,接到小依发来的信息,讲正在筹办纪念周健生平的活动,并邀约以朋友的身份写回忆文章。首先,非常感谢对我们一家作为朋友的尊重与信任。其次,也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忆起周健,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让我很难下笔。这其中[
阅读全文]
忆周健生前的几件生活趣事刘雪芹[1]
周健的风趣和幽默在朋友圈里是出了名的,他带给朋友们无穷的欢乐。时隔十几年了,我现在想起来还会捧腹大笑,记忆犹新。那还是我刚来澳州不久的事情,大概是一九九二年左右。在澳洲长期居住的华人朋友大概都知道,这里的政府有集中收集废弃的旧家具家电做统一处理的作法。每年,政府给每个区域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让每个[
阅读全文]
忆友人周健王中林原璀霞[1]
在一九八八年那个秋末冬初的一天﹐忽然有人敲我们住在剑桥大学小屋的门。初来乍到﹐怎么会有访客﹖打开门一看﹐见是有位高个儿青年人寻问是否愿意分租房子给他。原本我们已打算不再分租房子﹐因为所租的房子很小﹐已经有人分了一间卧房﹐只有一间小卧房准备当书房。可是青年人说马上就要开学﹐房子很难找﹐问我们能否想想办法。看[
阅读全文]
我认识的周健程浩[1]
我最早认识周健缘于他的姐姐——我的同事兼好友周凯。她会经常提起她的弟弟,说他读书是如何的刻苦勤奋,如晚上看书怕打瞌睡就把脚泡在冷水里;做实验是如何的厉害,用仪器做实验时可以通宵达旦地守在仪器旁,及时记录实验结果;小时侯又是如何的顽皮淘气等。在国内时,我只是偶尔在医院或她姐姐家见到他,远远地没说过几句话;加之[
阅读全文]
怀念周健张丽芳
记得是在1997年,当时学校的科研处处长徐正衸老师告诉我,瞿佳老师为我们联系到了他的好同学现正在美国的周健,看是否能与他一起开展课题合作研究。那个时期,我们学校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尽管我们也想做些研究方面的工作,但缺少学术气氛,不仅无人指导,而且科研条件极差。恰在此时,周健给我们雪中送炭,与我们合作进行人乳头瘤病毒在[
阅读全文]
永远的思念刘文军[1]
世界上第一个癌症疫苗的发明者、我的博士后导师——周健离开人世间已经有九年的时间了。九年来,周健的音容笑貌时时刻刻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感觉到要做点儿什么来纪念他。但由于担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无法用笔来表达出自己对周健的思念,所以一直也没有成文。但这种想法一直蕴藏在我的心底,无论何时,只要触及它,就会感到象有[
阅读全文]
学生眼中的周健——怀念我的导师宫颈癌疫苗发明者周健博士刘晓松[1]
2006年11月,世界首例癌症预防疫苗研制成功。著名的《时代》杂志将宫颈癌疫苗的发明评为2006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宫颈癌疫苗是我的PhD论文导师澳大利亚2006年年度杰出人物IanFrazer教授和已故的周健博士共同发明的。1991年,他们发现,乳头瘤病毒的晚期蛋白在体外可以自我形成病毒样颗粒,与病[
阅读全文]
忆周健周春燕[1]第一次见到周健是20年前了。当时我在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跟随张迺蘅先生工作。一天,张先生领来了一位很帅气的年轻人,向我们介绍说这是周健博士,到我们实验室作博士后。那时,博士后这个名词对我们来讲还并不熟悉,他好像也是张先生的第一个博士后。但是,他的到来为我们这个实验室带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周健是一个非常有[
阅读全文]
理想保罗•F.兰伯特(PaulF.Lambert)博士[1]许多成功科学家的贡献反映了一个循序迈进的历程:前人的研究为下一个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础;每一项研究,就如同为一条小径铺垫了一块新砖。对许多科学家来说,他们铺垫的那些新砖与其他科学家铺垫的小径汇合,建造出来的就是一条科学大道。这是许多研究相同课题的科学家共同建造出来的,这甚至可能是可预见的进程。但我认[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