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归档
博文


靖江王陵墓知道在桂林尧山脚下有一靖江王陵墓古迹,但从未有机会拜访过。不知道现在是否整修过?但在70多年前,当首批美国天主教传教士将教区拓展到桂林后,他们就曾拜访这一古迹。从其留下的几张照片看,当时进入陵墓的神道两旁,尚留有巨大的神像群。不知现在这些神像是否还在?如果有网友了解这些,或可将现在靖江王陵墓的相关照片接上这里,就可以将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传教士与广西有较深的关系。换言之,传教士对广西这块土地情有独钟。盖因广西是以披着基督教外衣的拜上帝会发动太平天国起义的发源地,这让以传播福音教化民众为己任的传教士们视之为开拓其教区的乐土。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天主教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ForeignMissionsSocietyofParis)神父马赖(AugusteChapdelaine,1814-1856,又名马奥斯多),从贵州安龙潜到广西西林县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6-27 06:51:37)

汉语拼音与韦氏拼音
在阅读西方人写的有关中国的著作或相关文献与报导时,我们总会发现,他们对中国人名或地名的写法,与我们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有区别。如果对这些写法不懂,就不容易弄清楚这些人名和地名,有时甚至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来。实际上,这种对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拼法,叫做威妥玛拼音或韦式拼音。韦氏拼音是由英国人威妥玛(1818~1895)创造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广斌兄这篇文章是应景之作,但也反映出了当前海外华人社区的一些状况。如何有人恰好也在海外华人社区做些社区工作,或许会有些同感。故将其转贴于此。】
又见欢声笑语时刘广斌
在我看来,布里斯班的黄金季节是冬季:这里的冬天永远不会太冷,依旧是满天鸟语,一地花香,却又没有了其他季节的潮湿,沉闷。在这清爽宜人的季节里,新朋旧友又相聚在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6-24 05:36:21)


今年是澳洲与中国建交三十五周年。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十年一大庆,五年一小庆,这三十五周年,自然也要庆一庆,尤其是这澳洲的华人社区,受惠于这澳中关系的大力发展,无论是移民来此还是做生意的,都得益于这两国之间交往的加强,也就跟风举行若干庆典活动。说到澳中关系,首先要提到的一个人就是惠特拉姆(GoughWhitlam)-1970年代初的澳洲工党领袖,1972-1975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5-26 05:49:41)

一、淞沪会战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四日(即1937年8月4日),我奉委员长电召飞抵南京,委我任副参谋总长职。当时情形日日紧急,日本在河北、绥远、平津一带挑衅不已。我最高当局知日为贯彻其大陆政策,必不会停止侵华之行动,乃于南京召集全国将领开会,表示决心抗战。各将领归去后,秣马厉兵,动员调遣,待命抗敌。八月九日,敌武装官兵侵入上海虹桥机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人物介绍(乙)统一广西、建设广西大半是广西干部,到了十九年以后,打退了敌人,重新建设广西,总感到人才缺乏,于是设法罗致外省人才,但此时广西很穷困,待遇很低,用小洋做通货,在中央服务的到广西来,只剩一半薪俸,只有若干志同道合不计较待遇高低的才智之士才肯来与我们同艰苦,那时我们的口号是:「建设广西,复兴中国。」我们的目标不仅在广西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前言辛亥年武昌义旗一举,湖南广西等省率先响应,追溯广西革命渊源,首应提及张鸣岐。张氏出身岑春煊幕府,于光绪末年出任广西巡抚。张氏虽忠于清廷,但以革新自命,颇有作为,延揽了不少人才到广西来。宣统二年张氏署两广总督,有些人便离开了广西,但新巡抚沈秉堃及藩台王芝祥仍能用新人行新政,影响广西极大。像留日士官学生蔡锷(松坡)、蒋尊簋(伯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一个龙的传人和热爱中华文化的人士都非常的喜爱,并有许多人愿意投身于弘扬这一文化传统的行列。但因为诸多的原因,许多人未能进入专门的学校深造而转为自学,但自学中国书画艺术是有较大的难度的。其中之一是用以辅导学习的书籍中多依技法类为主,且多只讲一家技法,而专业资料性的书籍就太少了,这对于现今的人们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海鸥
黑白长脚沙鸥
沙滩矶鹞
鵴鸟
红顶水鸡
鸳鸯

野鸭1
野鸭2
棕头野鸭
天鹅
黑天鹅

鹭鸶(白鹭)
鹈鹕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1]
[162]
[163]
[164]
[16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