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海话的音调,但平时很少说。前几天女儿在遗憾不会说上海话,我到是觉得能说普通话就好。
平时场面上觉得说普通话还容易,只是和亲戚们还是说上海话.见到以前的朋友,一说上海话就可以把所有的“相思缠绵”表达得淋漓尽致。大部分时候自己象个铁姑娘,总觉得说上海话时才可以把自己柔情的一面发挥得更好。很多女人能把一声“讨厌”说的柔情万种,但上海[
阅读全文]
中国的矿难,一个沉重的话题。虽然远在天边,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干,但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一次次的矿难,接二连三,前仆后继,尽管有党中央英明的双管齐下,三令五申,八耻八荣。我也从最初的义愤填膺,到后来的见怪不怪,至今已经麻木不仁了。再从电视上看到矿难的新闻,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最关心的是:到底又死了几个人?如果此次矿难[
阅读全文]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到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这是京剧中最耳熟能详,堪称“名牌”的唱段“苏三起解”。委婉动人的唱腔不仅把人带回到明朝的洪洞县,有个叫苏三的小女子蒙受不白之冤,被判死罪,由解差押送去太原复审,于是两个人走过了一个山一个城镇一个[
阅读全文]
“人到中年万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是苏东坡的中年写照,毕竟以前太过绚烂,如今归于平淡,再加上中年丧妻,难免会有刻骨铭心的“人生何处话凄凉”。但对我这样的凡人而言,无非是刚过了为情伤风,为爱感冒的青春期,好像还来不及思考,一切都疾驰而过,就来到了只会感慨不会感动,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尴尬年龄而已。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如庭中望月的中年人[
阅读全文]
前段日子生病在家,闲来无事,从图书馆借来很多本近期发表的诗歌和散文来消磨时光,慢慢细读,一不小心居然读出了认真,还写了点读书笔记,如今加以整理,把我个人感受最深,最具震撼力的诗歌,散文编成十篇左右的读书笔记系列,以博文形式发表,与同学们共享,希望你们能喜欢。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诗歌并不陌生,在小学的时候就读过老毛的“七律。长征”,什[
阅读全文]
把时间从遥远的六十年代拉回到现在,人过四十日过午,无可奈何地步入了中年人的行列,有点惆怅,更有几分落寞。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段旅程,从时间上讲,我已行至中途:往事已经苍老,而未来却看不分明,感觉自己处于一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境地;从空间上讲,我身处新加坡-赤道附近,也能算是地球的中央:“北上抗日”,还是“南下剿匪”?这也是个问题。[
阅读全文]
回来一个月了,还在写上海,有点没完没了的感觉,说好了,这是最后一篇了.会很杂,想到什么写什么.
未来上海人都还算富裕,饿肚子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有房有车有存款一族都对未来没有太大的信心和憧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都是未知数.而他们却对我们这些有房贷有车贷,还在为孩子们筹学费的人看好,据他们说我的肥胖是因为我对未来没有担忧.??!!看来上海人居安思危[
阅读全文]
今天,五月十三日,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每到母亲节,天底下芸芸众生都会想起自己的母亲,不管母亲健在,还是早已仙逝。想起母亲,就会想到母爱的伟大,于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游子吟”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人们的脑海,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总能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
阅读全文]
过去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如今回想起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百感交集,不过鲁迅的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却是我九十年代初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虽不至于穷困潦倒而“旧帽遮颜过闹市”,但还是很喜欢“躲进小屋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大学四年如繁华一梦,醒来后已烟消云散,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四散而去,如同一场热闹的舞会散场,[
阅读全文]
同里镇在江苏吴江,离上海大约100公里.从徐家汇的集散中心出发,每人花六十元的来回旅游车票就可以去了.同里门票的套票是80元一个人,但是1.20米以下的小孩子和70岁以上的老人凭老人证免票.好象如果旅游票和门票一起买的话可以再省二十元.
本想从徐家汇坐旅游车出发,大表哥说可以从下面的公司调一辆面包车,于是省了很多麻烦,一家人坐面包车从家里浩浩荡荡出发,经过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