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8-07-08 20:20:13)

要说小脚口的裤子在黄梅天还真是管用,搭配平跟鞋一方面不用怕雨天路滑、一方面随便加件上衣就能让你在温差天继续有型,半透明的上衣还能起搞你的轻爽度。
不要小看了白衬衫的魔力,即便是长袖款式把袖口挽起来、领口敞开,搭配一条短打就是人人都能办到的清爽形象,如果嫌单调可以在家上一根长项链,这种情况下任何款式的包包都能拿来搭配。
大凡这种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04-02 20:47:01)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唱片是储存、记录声音的重要载体,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
  
  歌为心声,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往往可以从当时流行的歌声中品味出来。今天,当陈旧苍老的唱片被拂去厚积的灰尘,轻轻地摆放在留声机上,唱片缓缓地转动,随着唱针在层层唱纹上慢慢摩挲,于是,硕大的喇叭中再现出往昔岁月的流风余韵。那优美动听的旋律,那深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阅读 ()评论 (0)
(2007-02-14 17:25:43)
传说:古时战乱年代,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沦为乞丐(杭州俗称叫化子)。一天,有一叫化子弄到一只鸡,可又缺锅少灶。饥饿难忍之际,他便仿效烤红薯的方法,用烂泥将鸡涂包起来,放在石块垒成的“灶”上拾点干柴煨烤,过了一会儿,泥干鸡熟,他随手拿起放在地上,鸡毛脱落,顿时香气四溢。叫化子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后来,这种泥烤技法传入菜馆、酒楼,厨师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2-14 17:25:43)


作者:梁实秋
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他旅游西南某地的时候,偶于餐馆进食,忽闻壁板砰砰作响,其声清脆,密集如联珠炮,向人打听才知道是邻座食客正在大啖其糖醋排骨。这一道菜是这餐馆的拿手菜,顾客欣赏这个美味之余,顺嘴把骨头往旁边喷吐,你也吐,我也吐,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噹噹响。不但顾客为之快意,店主人听了也觉得脸上光彩,认为这是大家为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7-02-14 17:25:43)
一家店每天只卖10只鸡,有这么夸张口伐?听这消息,我有点纳闷。
  那店开在梅龙镇广场3楼———赫赫有名的“天府传说”,有非常招人喜欢的石烹菜,什么石锅腰花、石烤草虾、石烹牛蛙……我有一次晚上8点去,居然被门口的领位客气地“挡”住,说:“稍等,翻台面太多,桌布用完了。”什么!吃饭难道还要自己带桌布。牛!
  呦,牛的事情好像又发生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2-14 17:25:43)
餐饮界有这样的说法,说是在中餐里头,冷盆做得最好的要数上海。
  这个赞誉,作为上海人来讲,多少是有点意外,受宠若惊的。四大菜系,上海算老几呀!
  以前请北方来的朋友到饭店吃饭,照例先上冷盆,人家动筷子真文雅,夹一块在嘴里要嚼半天。后来朋友来上海多了,对上海有所了解了,才说了实话。说是早知道上海人小气,请吃饭的时候才知道是真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2-14 17:25:43)
上海菜,习惯叫"本邦菜",从家常菜发展而来。
  上海沿江濒海,气候温暖,全年盛产鱼虾,市郊菜田连片,四时蔬菜常青,这又为上海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原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形成京、广、苏、扬等十多个菜系。上海菜原以红烧、生煸见长,后吸取了无锡、苏州、宁波等地方菜的特点,参照各派菜系精华,形成汤卤醇厚,浓油赤酱,糖重色艳,咸淡适口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2-14 17:25:43)
鹿鼎记里的韦小宝有七个老婆,这个饭店的老板也叫韦小宝,他有几个老婆就不得而知了。记得以前他的名字不叫韦小宝,不知道什么原因,给的名片赫然印着这三个字。人没有韦小宝那么活络,但头脑可是一流,想法蛮特别的。
  很早就认识他了,生意越做越大,人也越来越“丰满”,和我在一起反差很明显。普通话中带着强烈的四川口音,讲快了很难听懂。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