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观察感悟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2012-09-24 11:04:17)
失业率、面子与里子刘振墉美国的失业率在百分之九左右时,中国的失业率只有四点几。从数字上看,中国的情况要比美国好得多,所以中国很有面子;美国人自己拚命喊“经济形势严峻”,中国人却说自己形势大好,看看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各省、各市,全国一片鹦歌燕舞,中国人当然又很有面子。于是,美国人说,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人占了大便宜,又说,美国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09-22 10:15:23)
30个银元的不同命运《刘振墉》September22,2012上世纪的六○年代初,有一次母亲从乡下到城里来,带来了一个沉甸甸的小包裹,里面是三十个银元。我们兄妹三人,正好每人分得十个。她郑重地交给我们,倒没有遗产的意思,而是出于忧患意识。在她的潜意识里,纸币终究是纸,而闪亮的金银,任凭兵荒马乱、改朝换代都有用,收藏了金银,就相当于买了保险。金器太贵买不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09-20 04:55:39)
新、马、泰游记趣刘振墉此次新、泰之游,巧遇两个能说会道的导游。泰国导游五短身材,自比香港的“曾志伟”;新加坡的导游自称美女,虽然长得并不丑。有趣的是,他们对友好盟邦都喜欢不时的调侃一下。“曾志伟”说,新加坡流行鞭刑,居民犯法,鞭子伺候。一鞭打下去,就皮开肉绽,两三个月后才能痊愈,留下一条长长的疤痕做纪念。挨过几鞭,就留下几条疤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09-18 06:23:23)
石斗升合刘振墉石、斗、升、合,是中国传统的容量单位,是属于“市制”单位,相当于英制的加仑、夸脱、品脱;公制的升、毫升等。由于我国解放后推行公制,所以石、斗、升、合等已淡出日常视野。唯有成语“斗升小民”一词,还能经常听到。石、斗、升、合,均为十进制,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石,使用简便。“石”用作计量单位,应读为“dàn”,而不是石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09-15 14:19:16)
乡间别墅刘振墉丹尼尔先生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乡间别墅,开着车子在前面带路。离开图桑的市区后一路向南,从大路转到小路,接着是砂石路。大约开了四五十分钟后,丹尼尔先生停在一道铁丝网做的门前,拿钥匙开了门,并告诉我们,进入他的地界了。再次上车开了几分钟,才到达他的别墅。这是幢带小阁楼的简易平房,约三十多个平方米,分隔成两间半。从侧门进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09-13 07:43:34)
一个中国劳工的故事刘振墉今天是“八,一五”,又有十四个中国人在钓鱼鸟上被日本人抓去了,令人不胜感慨。我现在要讲的是许久年前,一个被日本侵略军抓到日本做苦工,因而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的故事。这位主人公叫熊人义,江苏靖江县西来镇人,十几岁时到浙江宁波学徒,某天被日军抓去,押送到日本本土后,一直做苦工,直到日本投降。遣返回到祖国时,家乡正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03-09 08:30:27)
广州狗肉个人煲文革期间,几个都属于逍遥派的朋友,一起结伴串联到了广州。我们都是第一次到南方,对广州相当好奇,在街上到处无目的地瞎逛。有一天逛到一条不知名的大街上,看到有家商店的招牌写着“狗肉个人煲”几个字,正好到了吃饭时间,我们怀着试探和冒险的心情进去坐下。这是家临街店铺,两开间的门面,但进深极浅,只能横向放着两排餐桌。餐桌全是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是谁?当我从昏迷中渐渐地苏醒过来的时候,在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是谁呀?”我一辈子就只有这一次经验,不知别的人从昏迷中清醒过来时,是否也这样问过自己。抗美援朝的时候,一天深夜,我们的吉普车正在元山以西的公路上摸黑行驶,我坐在最边上,手扶着车蓬架,不小心从车上摔了出去。此时车上的同伴都处在半睡眠状态,谁都没有发觉。驾驶员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12-02-24 06:59:45)
廣州沙面的船餐廳February21,201206:00AM近日在上下古今讀到有關廣州沙面的文章,內容詳實,筆者僅在此略做補充。一九六六年晚秋,藉「大串連」的機會,得以免費旅遊,我與同事孟君結伴,第一次來到南方城市廣州,雖然完全不懂廣州話,但問路時只要找中小學生,總能解決問題。當時我們在沙面島上轉了幾圈後到了珠江邊,發現停靠著兩條船,一條船上寂靜無人影;但另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02-24 06:44:47)
“文学老年”这个头衔,是女儿封给我的。退休后的第二年,我到美国去探亲,参加女儿研究生的毕业典礼,顺便住了一年。住房紧靠着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这个馆里的中文藏书虽然算不上很多,但收藏有不少港、台的书籍杂志,以及解放前的出版物。所以我办了张借书证,常常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又一袋一袋地将书往家里拎。女儿看到我手不释卷,很有意见:“光看人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26]
[27]
[28]
[29]
[3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