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斯菲尔德被指允许虐俘在法国遭起诉
2007年10月27日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纽约10月27日电据美国《纽约时报》今天报道,总部在美国和欧洲的数个人权组织已向巴黎的一个法院提交了状告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诉状,诉状指拉姆斯菲尔德应当为酷刑折磨犯人事件负责。
包括人权国际联合会、法国人权联盟、总部在纽约的宪法权利中心于25日晚些时候提[
阅读全文]
)
美国公布叙利亚遭空袭照片称其为核设施
2007年10月27日中国新闻网
美国商用卫星公司最新公布的卫星对比照片
中新网10月27日电综合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声称美国一家商用卫星公司最新公布的卫星照片显示,叙利亚在幼发拉底河沿岸建有秘密核设施,而且这些核设施在遭到以色列空军战机摧毁后,叙利亚曾出动军队对残骸进行了紧急清理,以消灭其研发核[
阅读全文]
在月球的环形山上,先后以世界上的1333个科学家名字命名,其中有7位中国人的名字,他们是近代科学工作者高平子、秦铁,以及古代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万户。现在我们做的是中国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大家憋着劲干了这么长时间,就是要用我们自己的技术创造奇迹,探月工程是航天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 <br><br> 从未熄灭的探月希望之火 <br><br> 中国古时候把月亮称为月宫,流传着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等神话和传说,表达了对月亮的神往。人类仰望天空,憧憬着月球,千百年来浮想联翩,梦想着长出一对翅膀,飞向茫茫宇宙去探索月球的奥秘。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陪伴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月亮与地球共同分享着天体演变的宇宙沧桑…… <br><br> 纵览国内外航天科学技术和航天发展历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我国已经成功地发展了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但深空探测还属于空白。 <br><br> 其实,我国的一批专家、学者较早时候就在跟踪国外发展动向,并且把月球探测作为深空探测的起点进行论证。我国有关部门曾在1994年开始组织了相关专家对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过初步分析与论证。有人提出用有限的资金发射一颗简易月球探测卫星的方案。由于当时还难以提出一个完整的月球探测发展规划,缺乏长期和有深度的科学探测目标,并且当时国家的经济环境刚刚好转,航天基础还不像如今这样扎实,导致当时的月球探测方案无法完善,探月计划未能启动。 <br><br> 孙家栋当时也多次参加了发展月球探测相关的研究讨论,他认为,我国已经掌握卫星技术、运载火箭技术、测控网技术和发射技术,拥有一支技术雄厚的卫星技术研制队伍和空间科学研究队伍,根据目前对月球探测和月球科学跟踪研究的储备以及我国所具备的能力,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条件业已成熟。 <br><br> 孙家栋的老搭档,曾经也担任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卫星总设计师的闵桂荣院士,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中国也应该进行月球卫星研制的建议。 <br><br> 当时,载人航天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论证工作,为了突出重点,搞月球卫星的建议没有激起大的波澜,但探测月球的希望之火并没有在科学家的心中熄灭。 <br><br> 1995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空间科学应用中心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欧阳自远、叶自立、陈康文、褚桂柏、祝等专家经过一年的研究,编制了一个较完整的月球探测可行性报告。 <br><br> 1997年4月7日,中国科学院三位院士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相关研究单位和部门也曾组织专家和研究人员,对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科学目标进行过分析与研究,先后向主管部门提交了《中国月球探测发展战略研究》和《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科学目标》等论证报告。 <br><br> 对月球的研究探测是航天领域以及相关科学领域科学家们多年的期盼,孙家栋多次提出,人类对航天研究应用的下一个必由之路就是对月球探索的深入。科学家们对探测月球充满着激情,这个激情既是对科学无止境的追求,也是对国家技术发展的责任。<br><br> 航天“三巨头”聚首,探月计划呼之欲出<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7-10/27/xin_2521004260938468494813.jpg><br><br> 历史的车轮刚刚迈入2000年,时任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频繁地找孙家栋,他非常了解孙家栋这位航天总体大师高超的谋略、敏捷的思维、丰富的经验、对中国航天的钟情和在航天界的影响力以及人格魅力。这两位在业内极具影响力的老航天满怀神圣的使命感,一起谋划着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思路。两人的灵感一经碰撞立即迸发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火花。他们认为,按照国家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开展对月球研究探测的工程实施,可以着手考虑工程实施方面的大思路了。孙家栋与栾恩杰两人一拍即合,他们又把几十年来对月球资源应用有着极大兴趣的中国科学院欧阳自远院士找来,一起切磋谋划探月工程实施的事情。 <br><br> 几经酝酿,栾恩杰按照行业归口,大胆地主抓了中国的第一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编制工作。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了《中国的航天》的白皮书,白皮书在我国未来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中国向国际社会庄严宣告了向深空探测的进军号令。 <br><br> 搞了一辈子航天工程总体的孙家栋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作为进军月球这样的航天大工程的实施,首先要获得国家的立项批准。孙家栋根据自己多次开创大型航天工程担任总设计师的经验,在立项之前必须明确工程目的、实现途径、需求牵引、技术经济可行性、远期目标的连续性等原则问题。孙家栋提出,工程起步要先立足于满足工程的基本条件,在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由简到繁分步实现工程应用的发展目标。 <br><br> 孙家栋不愧是航天工程的总体大师,在航天发展新跨越的重要历史关头,又一次发挥了他的独到见解。按照他的几轮描绘,庞大繁杂的头绪清晰起来。孙家栋的想法立即得到了栾恩杰和欧阳自远的赞同。英雄所见略同,他们三人分头行动,立即着手组织专家按照新的思路进行专门论证,开展编制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工程立项方面的实质性的前期工作。 <br><br> 2001到2002年间,孙家栋受国防科工委委托,组织全国各方面力量,开展了我国月球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的研究,对我国月球探测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对月球探测工程的综合立项工作进行了反复论证。通过为期一年的综合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目标明确、先进,技术能够实现,没有颠覆性的技术问题,为国家的最后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br><br> 大年初二,总理批准了“嫦娥一号”工程 <br><br> 中国的探月计划从论证开始,就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2年10月17日,国务院第三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批示要抓紧探月工程的论证工作。 <br><br> 2003年2月28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了200余人参加的“2003年民用航天工作会暨探月工程筹备会”。国防科工委邀请孙家栋等20名院士作为正式会议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作了题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谱写中国航天新篇章》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正式启动探月工程筹备工作”。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刘积斌宣布了探月工程组织系统名单,任命孙家栋为探月工程筹备阶段的总设计师,由他负责组织工程总体方案研究实施的筹备工作,孙家栋的肩上挑起了中国航天又一里程碑性质的新重担。 <br><br> 2003年9月,国防科工委向中央专委汇报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具体思路》。 <br><br> 温家宝总理对开展绕月探测工程十分重视。2004年1月23日(农历大年初二),温家宝总理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将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一号”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启动。 <br><br> 2004年2月19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国防科工委任组长单位,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参加的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接着,在国务院批准成立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国防科工委便组织召开了绕月探测工程小组第一次会议。 <br><br> 2004年2月25日,国防科工委宣布:绕月探测工程于即日起正式实施。孙家栋参加了会议,他的内心异常激动,中国航天开始了脱离地球飞向月球的挑战。此时压在孙家栋肩上的担子虽然沉重,但作为航天人对中国航天的热爱,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大事。 <br><br> 探月领军人物谱出炉,奔月之梦启动 <br><br> 2004年3月25日,北京各大报纸以醒目标题发出人们关注的消息:“嫦娥工程”领军人物确定。 <br><br> 中新社北京二○○四年三月二十五日电: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二十五日在北京举行“嫦娥工程”第一次工作会暨大总体协调会,工程领军人物一一确定。 <br><br> “嫦娥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 <br><br> “嫦娥工程”总指挥: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 <br><br> 工程副总指挥四位,分别是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胡世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兴瑞、中国国防科工委秘书长孙来燕。 <br><br> “嫦娥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科院院士孙家栋。 <br><br> 副总设计师三人,分别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炳忠、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姜景山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龙乐豪院士。 <br><br> “嫦娥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 <br><br> “嫦娥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发射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分别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徐宏亮、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所于建平;测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分别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董德义、解放军总装备部测通所于志坚;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分别是国家天文台的艾国祥、李春来;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叶培建院士;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分别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岑拯、贺祖明。 <br><br> 至此,中国航天开始了新的里程碑,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步入轨道,在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两条指挥线正式展开工作。 <br><br> 中国目前已具备拓展航天活动领域的基本条件和需求,开展以月球探测为起点的深空探测是必然选择。国家决定上马月球探测工程,用最少的投资,在最快的时间里,“快、好、省”地获得月球探测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更加深入的探测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br><br> 工程组织指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开始启动。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的所有航天试验都是围绕地球的活动,而现在月球探测拉开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帷幕。孙家栋年届75岁,他又一次接受了新的挑战。探月工程将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继“两弹一星”、载人飞船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婵娟从此不寂寞,广寒期盼故乡人”。(摘自《奔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王建蒙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
“嫦娥”探月计划是怎么出炉的
2007年10月27日 解放日报
2002年7月在月球探测工程论证会上,前排右起依次为探月总设计师孙家栋、总指挥栾恩杰、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之际,本文以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披露了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工程计划出炉的始末,并展示了一代航天功臣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人格魅[
阅读全文]
为全面议和交涉对手。”怕在场的日本人听不懂。吴佩孚又厉声令秘书“断乎不容更改”地将自己最后的“政治宣言”翻译成日语。会场的中外记者纷纷疾笔如飞地记下了吴佩孚最真实的讲话。随后吴佩孚把土肥原事先准备的“讲稿”从案前拿起来,狠狠地摔在地上,用力踩在脚下。土肥原气得浑身发抖,脸色蜡黄。吴佩孚巧妙地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揭穿了土肥原散布的流言蜚语,粉碎了日本人的阴谋。<br><br><img src=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71026/images/2007102610262454958000.jpg><br>吴佩孚书法<br><br> 不惧威逼惨遭刺杀<br><br> 1938年12月的一天,什锦花园驶进了几辆小汽车,从车上下来几个身穿便装的日本人,领头的是吴佩孚的老朋友冈野增次郎。此人过去担任过吴佩孚的顾问,跟在他身后的便是接替土肥原的川本少将。川本对吴佩孚大加赞赏,并提出要拜吴为师的恳求,还以孝敬师母为名送给吴佩孚夫人一大笔钱。其实这是川本对吴实施的所谓“联络感情式”的拉拢方式。当时汪精卫已投靠日本,日本人提出了“汪主政,吴主军”的方略,所以继续对吴佩孚实施诱降。这次吴佩孚着急了,他连夜差人把钱退还了川本。<br><br> 川本见此计失算,就又打起吴佩孚身边人的主意,但最终也没有结果。最后川本亲自出马劝老师出山,吴佩孚却说:“如欲和平,必须全面撤兵!”川本苦求说:“老师应该体谅弟子的苦衷,土肥原将军因您拒绝出山而受到一生最大的挫折。如今,厄运又将落在弟子头上,如果老师执意拒绝,弟子只有剖腹自杀,以谢天皇。”吴佩孚却说:“承你错爱,拜吾为师,却不见你读经问义,你我之间不过空有一层师生关系罢了。又何必以师徒之虚名相逼?”然后他又送川本一句孟子的话:“小国不可以敌大,寡国不可以敌众,弱国不可以敌强。中国国大、人多,日本终必失败,这就是我对中日战争最后的看法。”川本气得只说了一句话:“大帅会后悔的!”后来日本人以死威逼,不想一到吴的家里,吴佩孚就请他们看一样东西,原来是一具黑漆棺材,吴佩孚已经在上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只空了年月日。日本人利诱威逼均告失败。<br><br> 1939年底的一天。吴佩孚在吃饺子时,肉馅中的一根骨渣插进了牙缝,几天后便肿了起来,疼得吴佩孚捂着嘴巴,呻吟不止。12月4日下午3点钟,川本和日军医处长石田,以及吴的朋友齐燮元、符定一等人驱车来到什锦花园,当时还有一队日本宪兵,他们拒绝任何人进入什锦花园。<br><br> 吴佩孚看到川本时,表情非常愤怒。就在这时;石田拉开皮包掏出钳子、钢条等。然后用力撬开吴的嘴望了一下说:“要动手术把脓放出来。”吴夫人及其仆人极力阻拦也没有结果,无奈吴夫人只好抱着吴的头,其子抱着脚,石田掏出一把狭长锐利的手术刀。这时,吴的五姑爷张瑞丰见状大喝道:“慢着!”川本气势汹汹地走过来问:“什么事?”张怒目问道:“为什么不打麻药?”一句话提醒了吴的妻子,她也大声抗议:“既然开刀,为什么不打麻药?”石田苦笑着在皮包内翻了半天,才找出针剂,并给吴注射了一支,然后又撬开吴的牙齿。当时张瑞丰亲眼看到,石田那把狭长锋利的手术刀并没有指向胀肿的牙龈,而是刺向了吴的喉咙。只听吴“啊”地一声惨叫,鲜血从口里喷射出来。顷刻间,鲜血汩汩地向外流,吴佩孚怒视川本一眼,最后气绝身亡。此时是1939年12月4日午后3时45分。(摘自《党史文苑》廖述江/文)<br><br><img src=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71026/images/2007102610262456842200.jpg><br>北伐军攻克武汉,使吴佩孚的势力一落千丈<br><br> 相关链接:<br><br> “最强者”吴佩孚:《时代》封面第一位中国人<br><br> “中国最强者”亮相<br><br> 一个中国军阀的肖像,出现在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照片下面有两行说明: <br><br> “GENERAL WU ”(吴将军) <br><br> “Biggest man in China ”(中国最强者) <br><br> “吴将军”就是吴佩孚。照片拍得很艺术,光头吴佩孚身着戎装,脸微微朝左,两眼炯炯凝望前方,看上去踌躇满志、胸有成竹。“将军”在这里译为“大帅”更为妥贴。因为,当时人们更习惯于称吴佩孚为“吴大帅”,与他对立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则被称作“张大帅”。 <br><br> 其时,吴佩孚作为一代枭雄,威名正处于巅峰。他所控制的直系势力,北至山海关,南到上海,影响着大半个中国。1924年9月8日这一期《时代》出版时,在中国南方的上海,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为争夺对这座城市的控制权,正在展开激战;在中国北方,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为取得对北方的控制权,第二次直奉大战一触即发。在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吴佩孚率领直系军队大获全胜,奉系军队撤回关外。此次吴佩孚再度坐镇北京,调遣25万大军与奉系交锋。即便远在美国,《时代》也很清楚吴佩孚作为直系军队统帅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分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握有重兵、左右政局的举足轻重的强者。 <br><br> 正是在此背景下,世界关注着中国,也关注着吴佩孚。“吴大帅”就这样成了《时代》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 <br><br> 巧合的是,吴佩孚和《时代》周刊的创办者卢斯,居然都出生在中国山东的登州(今蓬莱)。吴佩孚生于1874年,24年后,卢斯也降临人世。 <br><br> 1896年,吴佩孚在登州考中秀才,1897年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投笔从戎,开始闯荡天下。卢斯的父母则在吴佩孚离开登州的这一年来到登州,几个月后的1898年4月生下了卢斯。吴佩孚虽不可能与卢斯父母见过面,但他对登州城里的传教士们应该是熟悉的。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吴佩孚曾在长老会传教士麦考文创办的学校――文会馆就读过,但只是肄业(见《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词典》)。在吴佩孚离开登州后,卢斯的父母前来掌管的恰恰就是文会馆。 <br><br> 尚不得知,卢斯1912年与父母一起离开中国时,是否听说过“吴佩孚”这个名字。此时的吴佩孚还只是军阀曹锟部下的炮兵团团长,没有太大的名声。不过,12年后的1924年,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尽管此时卢斯有可能已经知道吴佩孚是登州人,但《时代》选定他为封面人物,显然不是为此。 曾被认为“有可能统一中国” <br><br> 自袁世凯1916年去世之后开始的北洋军阀时代,一个又一个风云人物跑马灯似的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黎元洪、孙中山、张勋、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张作霖、吴佩孚……但到了20年代初,真正引人关注且前途被普遍看好的莫过于吴佩孚。 <br><br> 上海英文杂志《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美国人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 ),曾多次采访过吴佩孚,在他的印象中,吴佩孚颇有才干。他甚至认为,与其他军阀相比,吴佩孚更有可能统一中国。他写道: <br><br> 从1922年到1928年,蒋委员长建立南京政府之前,是中国的军阀混战时期。在这一混乱阶段,吴佩孚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在许多方面,他都是一个能干而有个性的人物。吴总是让拜访他的外国人大吃一惊,因为他的面貌,很不同于一般的华北人,有一嘴短短的红胡子,长脸高额,鼻相很好。比起别的军阀,他受的教育要好得多,是得过功名的前清秀才。(《鲍威尔对华回忆录》,第88页) 看重吴佩孚的能力与实力的,不只鲍威尔一个人。在1922年,更为重视他的则是来自苏联的特使――越飞。 <br><br> 1922年8月,越飞来到中国,在前往广州与孙中山见面之前,曾率先与吴佩孚接触,试图与之合作。显然,苏联需要支持一个与他们合作的中国势力,进而控制中国,以便与日本对抗。1922年8月19日,越飞致函吴佩孚,满纸溢美:“我们都怀着特别关注和同情的心情注视着您,您善于将哲学家的深思熟虑和政治家的老练果敢以及天才的军事战略的智慧集于一身。”越飞的军事顾问、苏联总参谋部学院院长格克尔将军自洛阳吴佩孚总部返回北京后,越飞立即给苏联国内拍发绝密电报,送呈斯大林禀报情况:“(格克尔)从吴佩孚那里回来了,说从未见过这样完美的军事秩序:秩序和纪律极其严整,操练和训练比赞许的还要好……” <br><br> 这便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声名赫赫的吴大帅在世人眼中的分量。 <br><br> 1924年,吴佩孚正好50岁。是年4月,数千宾客云集他在河南洛阳的大本营为他祝寿,其声名之显赫达到高潮。康有为也亲往祝寿,并以寿联相赠:“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虽有溢美之处,但也颇为形象地概括了吴大帅这一年在中国重要的、他人难以取代的位置。<br><br><img src=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71026/images/2007102610262458505600.jpg><br>吴佩孚在书法绘画上较高造诣,留下不少传世作品<br><br> 素有“儒将”之称<br><br> 对第一次出现的中国封面人物,《时代》没有太多介绍,但仅仅下面这段文字,也足以概括出吴佩孚的特点: <br><br> 他是中国最能干的军事家。他统治着除满洲之外的整个中国北方和中原。他任直鲁豫巡阅使,北京属于他的管辖省份。尽管他赞成民主制,但其目的是用武力统一中国。这一政策,使他与满洲的督军,以及南方的孙逸仙发生矛盾。北京局势有一个特殊情况,现任总统曹锟曾是吴大帅的敌人,在曹锟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时,吴大帅没有反对,据说他被“买通”了。他不仅仅是一位军事天才,还精通文化、科学和文学。他学习很刻苦,近来开始学习英语,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他只给教师一个小时的授课时间:早上4点30分到5点30分。他还以“说话柔和、手段强硬”而著称。(注:引文译自1924年9月8日《时代》。本系列《时代》译文均由本文作者翻译,不再另行说明。) <br><br> 《时代》说“现任总统曹锟曾是吴大帅的敌人”,有误。吴佩孚作为曹锟的副手,虽然有时也被说成直系中与曹锟相对的一派,但却非“敌人”。更多的时候,他被视为曹锟的亲信,也颇为尊重曹锟。《时代》的介绍颇为有趣。吴大帅被冠以“军事天才”,不仅“精通文化、科学和文学”,还具有开放意识,人到50,居然还在清晨学习英语,令人刮目相看。以这种方式介绍一位中国的军阀,显然很符合美国读者的口味。 <br><br> 秀才出身的吴佩孚,素有“儒将”之称。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925年在汉口曾采访过吴佩孚。在谈话中,吴佩孚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外国对中国的影响既好又坏。他还告诉斯特朗,他盼望日后能退隐寺庙去过反躬自省的生活,并在扇子上题写一首诗相赠。吴佩孚的诗写的是什么,斯特朗没有告诉我们。不管是故意做秀,还是自幼形成的读书人习惯,吴大帅在外人面前乐于引经据典,不时挥毫赋诗,显露几分儒雅。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这一点使他迥然有别于张作霖、张宗昌之类粗野的军阀,更能获得世人特别是外国人的好感。 <br><br> 南方孙中山,东北张作霖,都是此时中国叱咤风云的强者。在北京,还有民国总统曹锟——吴佩孚的老上司。但很奇怪,《时代》没有选择他们作为封面人物。本期《时代》也谈到了张作霖。称他是“一位虔诚的帝国拥护者,即拥护君主制的人”。《时代》还介绍说:“满洲大约有得克萨斯和科罗拉多两个州这么大,在中国北方有如此大的地盘,使张大帅这位军阀无人能取代。”但是尽管这位张大帅“思维敏捷,权力巨大”,“却非吴大帅的对手,曾惨败于吴”。奇怪的是,刊物没有刊登张大帅的照片,却选登了一幅年轻的张学良的照片,照片说明为: <br><br> “MARSHAL CHANG” (张元帅) <br><br> “His title is no empty epithet” (他的头衔不再是闲职) <br><br> “张元帅”就是张少帅。看得出来,《时代》此时已经开始注意到张学良的崛起:1924年3月,出任东三省空军司令兼“飞鹏队”队长;4月,出任陆军第27师师长;而到了即将爆发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张学良更是一跃而为“镇威军”第三军军长,率领奉军主力与吴佩孚对阵。 <br><br> 不过,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即将开始之际,更多的人还是有理由相信,吴大帅获胜的历史将重演。“吴将军,中国的最强者”——《时代》在封面上引用这几个字时,反映出的正是这一判断。吴大帅镇定自若的神态,仿佛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一个具有儒将风度的最强者,有可能决定中国未来的政局。 <br><br> 然而,现实很快将证明,这只是假想。<br><br><img src=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71026/images/2007102610262460619200.jpg><br>曾被笑为“贿选总统”的曹锟,晚年却也坚决不为日本侵略者做事,保持了民族气节<br><br> 从声名的巅峰跌落<br><br> 谁能想到,在《时代》封面上出现还不到一个月,被称作“中国最强者”的吴大帅,就从声名的巅峰跌落了下来。 <br><br> 给他致命一击的是他的部下,直系的另一个著名军阀冯玉祥。直奉大战开始后,直系军队王怀庆指挥的第二军溃不成军。1923年10月12日,吴佩孚亲往山海关督战,也未能挽回败局,只得退守秦皇岛,急调后援兵力前来。就在此时,他的第三军司令冯玉祥,暗中与奉系结成同盟,从前线奔回北京发动兵变,将曹锟囚禁,吴佩孚匆忙之中,不得不率残兵乘船逃离,风云一时的直系自此转入颓势。 <br><br> 在冯玉祥看来,自信、自傲的吴佩孚,自调兵遣将的那一刻起,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而非他的反戈一击。在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回忆录中,冯玉祥讲述了一段吴佩孚在北京“讨逆军”总司令部的有趣故事: <br><br> 四照堂四面都是玻璃窗,电灯明如白昼,厅中置一长条桌,挨挨挤挤,坐满六十多人。大家坐了许久,才听到有人大声地报告道:“总司令出来啦!”嚷着,吴佩孚已经摇摇摆摆地走到堂中。且看他那副打扮:下面穿着一条白色裤子,身上穿的是紫色绸子的夹袄,外披一件黑色坎肩,胸口敞着,纽子也不扣,嘴里吸着一根纸烟。他走到座上,即盘腿在椅子上坐下,斜身靠住条桌,那种坐法,宛似一位懒散的乡下大姑娘,于是口授命令,念到中间,电灯忽然灭了,半晌才复亮,王怀庆(直军第二军司令)和我坐在一处, 附在我耳朵根低声笑道:“不吉!不吉!这是不吉之兆!”我笑而不言。 <br><br> 这样重大的事,办得如此轻率儿戏,吴之鲁莽灭裂,往往似此! <br><br> (《我的生活》,第399页) <br><br> 冯玉祥的描写是否真实已无法求证,但却为我们勾画了民国史上如同小说演义一般的传奇一幕。更为重要的是,他渲染的现场预感竟成了现实。 <br><br> 一代枭雄吴佩孚的命运,在他乘船逃遁时就彻底改变了。他的虎视天下已是明日黄花。 <br><br> 两年后,在北伐军逼近武汉之时,也就是在1926年与1927年之交的那个冬天,鲍威尔最后一次采访吴佩孚: <br><br> 这大概也是他最后一次接见外国记者。他时任“讨贼联军”总司令,总部设在汉口。尽管他的头衔大得吓人,其实地位已岌岌可危,事实上,他是北军抵抗从广东开来的国民革命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吴把他的总部设在一座古典式的中国庭院里,我就在那里见到了他,并共进早餐。他似乎比先前喝酒更多,显得精神沮丧,情绪低落。由于部队受到先于北伐军出发的受俄国训练的宣传队的影响,士气尽丧,河南一战已是溃不成军。共产党人也竭尽全力为击败吴佩孚而工作……以图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到激烈的武昌战役后,孤注一掷的吴佩孚彻底失败,全线溃退。(《鲍威尔对华回忆录》,第88-89页) <br><br> 吴大帅再次在外国记者面前表现出他的“儒将”姿态。他们一边吃早餐,一边交谈。吴佩孚手里拿着一本已翻得破旧的线装书,谈话过程中还不时看一看。 <br><br> 鲍威尔感到好奇,问他这是什么书?吴佩孚笑答:“《吴越春秋》。”然后补充说:“那个时候没有机关枪,也没有飞机。” <br><br> 吴佩孚一再向鲍威尔强调,他只是个军人,不懂政治。 <br><br> 不懂政治的军阀,永远只能是枭雄。 (环球人物 李辉)<br><br> 相关标签<br><br><img src=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71026/images/2007102610262462102800.jpg><br> 日本人尝试邀曾任总统的徐世昌出任华北政府职务,但徐世昌拒绝参加日军组建的华北傀儡政府。最终,徐世昌病重之际仍不肯进日本人的医院,于1939年去世。<br><br><img src=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71026/images/2007102610262463394800.jpg><br> 段祺瑞曾经被公认为亲日派,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特务土肥原等企图拉他出山,组织一个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完全效忠于日本人的傀儡政权。但在日本人把侵略战火烧进国门后,段祺瑞严词拒绝。)
吴佩孚之死:踩烂日本炮制的讲稿作出最后宣言
2007年10月26日河北新闻网
吴佩孚曾经是国内的风云人物,并上过时代周刊封面
大军阀吴佩孚曾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尔后又阻挠北伐。然而,就是这个对人民犯过罪的人物,晚年却留下了一段颇为特殊的经历。
屠杀工人全国唾骂
北洋军阀首领吴佩孚,山东蓬莱人,本是一介书生,22岁考上[
阅读全文]
一位大陆网友在台独论坛的强帖
2007年10月12日佚名
首先,本人来到海峡这边的论坛交流深感网络无界限在这里不说台独,不说统一,只作为一名普通的大陆网友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欢迎讨论。来到这里,看到了论坛管理员提出不得用ZN两个字形容大陆,深表欣慰,看来台湾的网友理智多了。又看到台湾的网友很关心两岸军事、武备对比,深感军事爱好者首先都是一名爱[
阅读全文]
美拟用巡航导弹打击库尔德武装
2007年10月26日中青在线汤恩浩
土耳其巡逻队10月22日遭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伏击,造成12名土兵死亡和8名土兵失踪。为此,土其耳政府调动10万官兵及重型武器逼近土伊边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考虑动用巡航导弹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以期能化解一触即发的战争。
土耳其国会上周通过土军出兵伊拉克北清剿库尔德工人党的动议[
阅读全文]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二次变轨
2007年10月26日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田兆运、王玉山)26日17时3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11分钟后,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变轨成功。
变轨前,北京飞控中心对轨道参数及控制参数进行了精确计算,随后向在太空[
阅读全文]
战力不足美国要北约盟国向阿富汗增兵遭拒
2007年10月26日星岛环球网
【星岛网讯】美国25日呼吁北约在阿富汗驻军最少的盟国增派更多部队,以确保战事的胜利。但此举遭到了拒绝。有分析指出,这显示北约在驻阿盟军的部署以及反恐策略等方面仍有分歧,同时也暴露在反恐战力方面存在不足。
据英国《泰晤士报》25日报道,据相关消息人士透露,在荷兰诺德韦克召[
阅读全文]
中华民国是怎样退出联合国的?
2007年10月24日德国之声
10月24日是“世界联合国日”。今天(周三),台湾总统陈水扁参加了为争取台湾入联而举行的火炬传递活动,并领跑。陈水扁表示,希望通过火炬传递活动表达对中国大陆借助奥运会贬低台湾地位的谴责。目前台湾岛内就入联与返联正进行着大辩论。蓝营提出的所谓返联即是以中华民国的身份重返联合国。那么,3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