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探月计划是怎么出炉的
2007年10月27日 解放日报
2002年7月在月球探测工程论证会上,前排右起依次为探月总设计师孙家栋、总指挥栾恩杰、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之际,本文以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披露了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工程计划出炉的始末,并展示了一代航天功臣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人格魅力。
月球上有七位中国人的名字
能见到孙家栋实属不易。作为探月工程五大系统总设计师,他每个月在北京的时间常常不足10天,基本每周都要从这个城市飞到那个城市协调处理工程问题,即便在北京,他的时间也会被会议排满了。
孙家栋曾经对我说过:“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就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这次见到孙家栋,觉得他脸庞清瘦、面带倦容,花白的寸头来不及梳理显得有些乱,但他的腰杆挺得还很直。孙家栋年已78岁。
孙家栋说:“最近总是马不停蹄地在外地跑,感觉到有点累,可有些事情不解决,预定的发射总体计划会泡汤的。不仅我着急,大家都着急呀。要说腰杆挺得直,那是腰病又犯了,只能挺着,不能弯着。”
说到探月工程,孙家栋精神一振。他说:“以前几十年我们所搞的航天工程,全部都是围绕地球开展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对于探月来讲,是飞离地球轨道围绕月球开展的研究。虽然在方案上尽量继承以往的成熟技术,但开展探测月球活动是我国的第一次,因此,经常会出现许多第一次遇到的难题。”
这时,孙家栋指着月球仪的坑坑点点说:“为了表彰世界各国的天文学家,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在月球的环形山上,先后以世界上的1333个科学家名字命名,其中有7位中国人的名字,他们是近代科学工作者高平子、秦铁,以及古代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万户。现在我们做的是中国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大家憋着劲干了这么长时间,就是要用我们自己的技术创造奇迹,探月工程是航天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未熄灭的探月希望之火
中国古时候把月亮称为月宫,流传着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等神话和传说,表达了对月亮的神往。人类仰望天空,憧憬着月球,千百年来浮想联翩,梦想着长出一对翅膀,飞向茫茫宇宙去探索月球的奥秘。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陪伴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月亮与地球共同分享着天体演变的宇宙沧桑……
纵览国内外航天科学技术和航天发展历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我国已经成功地发展了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但深空探测还属于空白。
其实,我国的一批专家、学者较早时候就在跟踪国外发展动向,并且把月球探测作为深空探测的起点进行论证。我国有关部门曾在1994年开始组织了相关专家对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过初步分析与论证。有人提出用有限的资金发射一颗简易月球探测卫星的方案。由于当时还难以提出一个完整的月球探测发展规划,缺乏长期和有深度的科学探测目标,并且当时国家的经济环境刚刚好转,航天基础还不像如今这样扎实,导致当时的月球探测方案无法完善,探月计划未能启动。
孙家栋当时也多次参加了发展月球探测相关的研究讨论,他认为,我国已经掌握卫星技术、运载火箭技术、测控网技术和发射技术,拥有一支技术雄厚的卫星技术研制队伍和空间科学研究队伍,根据目前对月球探测和月球科学跟踪研究的储备以及我国所具备的能力,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条件业已成熟。
孙家栋的老搭档,曾经也担任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卫星总设计师的闵桂荣院士,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中国也应该进行月球卫星研制的建议。
当时,载人航天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论证工作,为了突出重点,搞月球卫星的建议没有激起大的波澜,但探测月球的希望之火并没有在科学家的心中熄灭。
1995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空间科学应用中心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欧阳自远、叶自立、陈康文、褚桂柏、祝等专家经过一年的研究,编制了一个较完整的月球探测可行性报告。
1997年4月7日,中国科学院三位院士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相关研究单位和部门也曾组织专家和研究人员,对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科学目标进行过分析与研究,先后向主管部门提交了《中国月球探测发展战略研究》和《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科学目标》等论证报告。
对月球的研究探测是航天领域以及相关科学领域科学家们多年的期盼,孙家栋多次提出,人类对航天研究应用的下一个必由之路就是对月球探索的深入。科学家们对探测月球充满着激情,这个激情既是对科学无止境的追求,也是对国家技术发展的责任。
航天“三巨头”聚首,探月计划呼之欲出
历史的车轮刚刚迈入2000年,时任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频繁地找孙家栋,他非常了解孙家栋这位航天总体大师高超的谋略、敏捷的思维、丰富的经验、对中国航天的钟情和在航天界的影响力以及人格魅力。这两位在业内极具影响力的老航天满怀神圣的使命感,一起谋划着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思路。两人的灵感一经碰撞立即迸发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火花。他们认为,按照国家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开展对月球研究探测的工程实施,可以着手考虑工程实施方面的大思路了。孙家栋与栾恩杰两人一拍即合,他们又把几十年来对月球资源应用有着极大兴趣的中国科学院欧阳自远院士找来,一起切磋谋划探月工程实施的事情。
几经酝酿,栾恩杰按照行业归口,大胆地主抓了中国的第一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编制工作。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了《中国的航天》的白皮书,白皮书在我国未来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中国向国际社会庄严宣告了向深空探测的进军号令。
搞了一辈子航天工程总体的孙家栋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作为进军月球这样的航天大工程的实施,首先要获得国家的立项批准。孙家栋根据自己多次开创大型航天工程担任总设计师的经验,在立项之前必须明确工程目的、实现途径、需求牵引、技术经济可行性、远期目标的连续性等原则问题。孙家栋提出,工程起步要先立足于满足工程的基本条件,在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由简到繁分步实现工程应用的发展目标。
孙家栋不愧是航天工程的总体大师,在航天发展新跨越的重要历史关头,又一次发挥了他的独到见解。按照他的几轮描绘,庞大繁杂的头绪清晰起来。孙家栋的想法立即得到了栾恩杰和欧阳自远的赞同。英雄所见略同,他们三人分头行动,立即着手组织专家按照新的思路进行专门论证,开展编制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工程立项方面的实质性的前期工作。
2001到2002年间,孙家栋受国防科工委委托,组织全国各方面力量,开展了我国月球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的研究,对我国月球探测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对月球探测工程的综合立项工作进行了反复论证。通过为期一年的综合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目标明确、先进,技术能够实现,没有颠覆性的技术问题,为国家的最后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年初二,总理批准了“嫦娥一号”工程
中国的探月计划从论证开始,就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2年10月17日,国务院第三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批示要抓紧探月工程的论证工作。
2003年2月28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了200余人参加的“2003年民用航天工作会暨探月工程筹备会”。国防科工委邀请孙家栋等20名院士作为正式会议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作了题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谱写中国航天新篇章》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正式启动探月工程筹备工作”。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刘积斌宣布了探月工程组织系统名单,任命孙家栋为探月工程筹备阶段的总设计师,由他负责组织工程总体方案研究实施的筹备工作,孙家栋的肩上挑起了中国航天又一里程碑性质的新重担。
2003年9月,国防科工委向中央专委汇报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具体思路》。
温家宝总理对开展绕月探测工程十分重视。2004年1月23日(农历大年初二),温家宝总理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将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一号”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启动。
2004年2月19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国防科工委任组长单位,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参加的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接着,在国务院批准成立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国防科工委便组织召开了绕月探测工程小组第一次会议。
2004年2月25日,国防科工委宣布:绕月探测工程于即日起正式实施。孙家栋参加了会议,他的内心异常激动,中国航天开始了脱离地球飞向月球的挑战。此时压在孙家栋肩上的担子虽然沉重,但作为航天人对中国航天的热爱,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大事。
探月领军人物谱出炉,奔月之梦启动
2004年3月25日,北京各大报纸以醒目标题发出人们关注的消息:“嫦娥工程”领军人物确定。
中新社北京二○○四年三月二十五日电: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二十五日在北京举行“嫦娥工程”第一次工作会暨大总体协调会,工程领军人物一一确定。
“嫦娥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
“嫦娥工程”总指挥: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
工程副总指挥四位,分别是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胡世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兴瑞、中国国防科工委秘书长孙来燕。
“嫦娥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科院院士孙家栋。
副总设计师三人,分别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炳忠、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姜景山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龙乐豪院士。
“嫦娥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
“嫦娥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发射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分别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徐宏亮、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所于建平;测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分别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董德义、解放军总装备部测通所于志坚;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分别是国家天文台的艾国祥、李春来;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叶培建院士;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分别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岑拯、贺祖明。
至此,中国航天开始了新的里程碑,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步入轨道,在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两条指挥线正式展开工作。
中国目前已具备拓展航天活动领域的基本条件和需求,开展以月球探测为起点的深空探测是必然选择。国家决定上马月球探测工程,用最少的投资,在最快的时间里,“快、好、省”地获得月球探测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更加深入的探测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工程组织指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开始启动。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的所有航天试验都是围绕地球的活动,而现在月球探测拉开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帷幕。孙家栋年届75岁,他又一次接受了新的挑战。探月工程将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继“两弹一星”、载人飞船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婵娟从此不寂寞,广寒期盼故乡人”。(摘自《奔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王建蒙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