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对于大多数大陆客来说是个谜,谜面很浅,用的毕竟是同一种文字,同一种思维,然而台湾这个谜底却又很深,深的叫人捉摸不透。台湾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今天先聊聊台湾政客们的书法。常常有人赞叹台湾人的正体字写得漂亮,的确,就我接触到的小留学生而言,他们汉字的书写的确比大陆学生来的规范。至于要评说台湾政客们的书法水平,甚至网上不少帖子用随意搜[
阅读全文]
网络时代,读书者成了另类。看着那些从国内带来的旧书如今都在书架上直挺挺地站着挨灰,有些于心不忍,于是顺手抽出几本放在床头,临睡前翻翻以助催眠。第一本是《林语堂散文》。林语堂的散文以幽默著称,然而林先生的文字又不单单是耍嘴皮子说笑话。林语堂和鲁迅一样,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有着深刻的洞悉,有评论说鲁迅只是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
阅读全文]

西斯汀教堂的烟囱终于冒出白烟,新教皇佛朗西斯横空出世,让成千上万教民们欢欣鼓舞,大有当年“东方红太阳升”的幸福感。这让我想起一桩往事。早年在餐馆打工的时候,有一天一位顾客问我要几个“pope’snose”,而我却一脸狐疑地看着他:“啥?pope’snose?”这两个字我都明白,一个是教皇,一个是鼻子,可我却不明白他到底要什么。这是一家普通的餐馆,人家教[
阅读全文]
北京的沙,问题不仅仅是沙,还有雾,还有霾。沙、无、霾是自然现象,更多的是人为的环境污染。不错,工业化带来的后遗症是环境的破坏,各发达国家也都经历了类似的问题。中国应该回答的问题是:我们有前车之鉴,为何还要走别人的老路?也许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回答。这里有中央政府急功近利,有地方政府眼里只有GDP,更有切身利益相关者为了生存的无奈。发[
阅读全文]

文革是一个大课题。探讨文革既不能简单地贴个标签,也不能不假思索地把凡是在文革中被推翻的再翻过来。文革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尤其是目前许多第一手资料还被密封的状态下,让真相大白于天下非常困难。我们目前能做的,只是尽量客观地从现有的讯息中探寻,寻找答案。诚然,文革给许许多多家庭带来了灾难,我们完全有自由表达自己的愤怒,但是如果[
阅读全文]
我不敢说每一个读这篇小文的人内心都有专制的种子,但我可以说我自己心中有一个小毛泽东。我出身在一个文革重灾区的大院里,自己的家庭也是文革的受害者,用家破人亡来形容丝毫不过,所以我有资格对文革说三道四,我更有资格发泄骂娘。不过正像驴兄说的,我是个矛盾的人,我可以前一分钟大骂文革,大骂老毛,后一分钟换个公正的面孔“理性”地探讨。毕竟,[
阅读全文]

李安得奖,国人五味杂陈——张艺谋怎么拍不出pi?客观的说,把李安和张艺谋放在一起用奥斯卡的天平来衡量有失公允,就两人的能力来说,各有千秋难分上下,但是张艺谋为什么就没有啥作品拿得出手呢?不,《活着》是张艺谋的代表作,《活着》不管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不在任何一部李安作品之下。把《活着》的剧本给李安,李安不见得能导出同等的影片,当然《喜宴[
阅读全文]
昨天忘了回复心姐的两个问题。心姐在她昨天的帖子里说:“你在评说这两个人物(郭沫若、巴金)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没说,是什么使这样两个中国大知识分子,学贯中西的人,如此的让后人诟病,甚至不耻,除了他们的个性因素以外。”这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其实也正是我原帖试图探讨的问题。我的确一直喋喋不休地重复两个字:人性。有网友在我博客[
阅读全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孝放在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孝为百善之首。当然,我同意为人父网友说的,过去中国人基本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所以容易判断什么是道德或不道德,没有那么多道德困境。也就是说,行孝的人是有道德的,不孝子孙是要被千夫所指的。我曾经激烈地批判过孝,现在反思决得自己有些片面而且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来批判。其实孝[
阅读全文]
我向来不主张把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价值观,好比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妻子/丈夫和别人家的比,把自己和孩子和别人家的比一样。但是,我坚信在人性面前人人平等,不因你是公众人物就应该比平头百姓多一份豁免权,也不应该你是公众人物就应该比平头百姓受到更多的责难。巴金和郭沫若都是公众人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