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高饶事件是一个比较能说明毛泽东权谋术的经典范例,而这起事件虽然发生在建国初期,然而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一直延续到多年之后的文革和庐山,它留下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党史研究者异常重视的部分。 高岗和饶漱石本来并不是一个系统上来的,他们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受到毛泽东的看重,特别是“五马进京”之后,由于工作和毛泽东的统一部署的原因使得他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他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败笔。历史上举凡是得位不正的皇帝照例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惊天动地、身败名裂;一个是惊天动地、传之子孙。李世民、朱棣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帝王,和杨广、完颜亮等人的破罐子破摔还是有着质的区别的。 朱棣一直以来被史家所诟病的就是他即位前后的杀戮和他行政的暴虐的一面,在这点上他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南京喋血 朱棣以胜利者的姿态昂然进入南京,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李景隆、朱橞那样卑躬屈膝,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徐增寿那样甘心为朱棣驱使。朱棣甫一入城,御史连楹即刺杀朱棣,被杀后,“尸植立不仆”,众人大惊失色,朱棣也为之胆寒。而翰林院编修杨荣则非常聪明的谒请于朱棣的马前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一句话点醒了尚沉醉于胜利梦中的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5.金川门之变 (1)建文逊国 建文在这次靖难之变的整个过程中可谓调度乖张、莫衷一是。齐泰、黄子澄本是谋主,一旦事情有变,建文竟然附允朱棣的意思,窜贬齐黄,而后有人上书以为不可,建文遂寝其事。削藩之初,燕王上书申救,建文居然览书恻然,谓左右事宜且止,黄子澄力争不可时,建文说:“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左顾右盼[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5)长驱直入 李景隆在山东的丧师辱国已经表明了建文君臣在削藩战争中实在不是应变的行家。特别是当近臣黄子澄请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时,建文帝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居然没有答应,黄子澄痛哭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李景隆一战损失大军二十万之众说明南军在短时期之内已经不能完全消灭朱棣,两军的作战进入相持阶段。 然而,朱棣虽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3)奔袭大宁 建文元年八月,朝廷加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宁忠次之,率三十万众讨伐朱棣。征虏大将军是明初统军将领的最高荣誉,当年也只有徐达、冯胜、蓝玉三人得任,说明建文帝对耿炳文的重视程度,希望借助老将的威名一举击败朱棣。 然而,朱棣向来用兵诡谲,他没有等到耿炳文脚跟站稳,就立刻给南军来了个下马威。耿炳文到达真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3)南军将帅 前面我们介绍了燕王朱棣的基本班底,下面来看一看南军将帅,朱棣在建文元年七月六日于北平动手,八月,建文就派出以老将耿炳文为大帅的军队前往镇压,要说速度并不算十分迟缓,而耿炳文率领多达三十万的部众,即使是先头部队也有十三万之多,比起朱棣的几万军队可谓绰绰有余,然而,南军最后终于失败,固然也有其他原因,可是将帅实不能辞其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北平起兵 建文帝早在建文元年就开始布置处理朱棣的军事行动,他当时委派宋忠总边兵三万屯开平,悉简燕王府护卫壮士以从;又以都督 徐凯屯临清,耿瓛屯山海关,互为犄角。北平原有永清左、右卫,宋忠调其左屯彰德,右屯顺德以备朱棣。然而,最直接对付 朱棣的还是北平的三位军事特务头子--张信、张昺、谢贵当时 一个是北平布政使,一个是都指挥使,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4.燕王大靖难: 这个主题很大,所以,准备分几个小节一个一个的述说。 (1)燕王班底 我们前面介绍了建文的智囊团和核心人物,现在,我们来看看燕王朱棣的班底。首先关注一下这个班底的班长--朱棣。 朱棣为人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特别是深得军士之心。虽然长于深宫,然而一旦之国,立刻投入到频繁的军事政治活动中,并且得到了很多方面的锻炼,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3.建文帝削藩: 建文君臣动手削藩的速度并不慢,朱元璋死后不到三个月,建文 就示意黄子澄和齐泰等人研究这件事并且付诸于行动了。但是, 令人不解的是,太祖宾天,诸王奔丧,这本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留给建文君臣,可建文帝却明诏诸王不得与丧。燕王走到淮安又折回了北平,后人以此论为可惜。实际上,建文本人不是没有考虑 到利用诸王来京的机会一举削夺他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