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中淘筛历史的细节

西人资料中搜寻关于中国的点滴
个人资料
元亨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周恩来年谱中,1956年12月圣诞节前记载总理访问缅甸,但是没有接受美国新闻采访的记录。
本文来自三本英文书籍中对此事的记录
第一本是墨若(EdwardR.Murrow)的传记,Murrow:HisLifeandTimes(byA.M.SperberFordhamUniversityPress1998)。墨若是美国CBS广播公司的主持人,1950年代美国人无法进入中国,1956年底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于是墨若知道机会来了,进不了中国,可以去缅甸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据查网上,SeymourTopping中文名是西默托平。以前上过关于他的文章,围绕他还有几个其他与中国有关的历史人物,托平是美国人,他在1949年前在中国认识了加拿大女孩奥黛丽朗宁(AudreyRonning),后来两人结婚,奥黛丽后来也成为新闻人,给纽约时报当过记者,并擅长摄影,而奥黛丽父亲是加拿大外交家ChesterRonning,前面也上过他的回忆录,一般称他为朗宁,但是在他的一本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声明,本文与贸易战,孟晚舟等都没有关系,纯是文字游戏。 不过起因是引渡,刚在城里的博客看到一个题目:《引渡!美国司法部。。。》,可能是热剧“知否知否”的影响,突然脑子里冒出“争渡争渡”。以前在国内听广播,忘了是为什么了,电台主持人说:“争渡争渡”,时间有点长了,我把下一句忘了。刚刚搜了下,原来出处是李清照的词,那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城头看到学者分析19大报告,有一位“报道中国时事的新闻网SupChina主编金玉米(JeremyGoldkorn)”,这个中文名字太好了,你看,有意译--金玉米就是goldcorn,然后音译也有了,Jeremy发音不就是金玉米吗?真是太有才了,怎么会想到的,而且更奇的是他这英文名,父母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可能绝对想不到有一天,他们儿子会有这样一个中文名吧?简直让人怀疑,这是他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这是vox网站上看到的一位作者采访,书名是MortalRepublic:HowRomeFellintoTyranny,作者叫EdwardWatts,采访者叫SeanIlling,下面是个很粗糙的翻译,没有斟酌翻译的恰当与否。 -------------------------分割线------------- 假如你是生活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罗马帝国的公民,你可能会以为罗马帝国会永存。在那个年代,罗马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共和国,她的制度历经侵略和各种灾难而不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城头滚动新闻里刚刚有一条是讲撒切尔夫人1982年来北京与邓小平谈判香港回归,出来后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摔了一跤。这件事被记录在照相机和摄影机里,没有任何问题,不象周恩來與杜勒斯握手門。我看过撒切尔夫人回忆录谈与邓小平谈判,没有提到这件事--当然,谁会提自己丢脸的事?而中国人在谈这件事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自豪感(我还记得当时大学里政治老师在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9-01-05 07:17:14)
我到美國,第一站是西弗吉尼亚,朋友们听说后第一反应都是:啊,西弗吉尼亚,countryroad,takemehome,反而是不太熟悉那个年代流行歌曲的我,不知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了JohnDenver,和他的歌CountryRoad。也是在去美国之前,不知道是从哪里看到这么一个形象:一个男青年,瘦高的个子,长长的金发,梳得像短发女生那样整整齐齐的,穿着皮衣,手里提着一个吉他盒子,走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这篇是摘取前面发过的博文中的一段,我认为在今天贸易战的背景下可以参考。那是50年前的話,今天看看是否还有些价值呢?
那是從1960年代,加拿大的环球邮报派驻北京记者查尔斯.泰勒回忆录(ReporterinRedChina,作者是泰勒-CharlesTaylor,由RandomHouseNewYork1966出版)中编译的。前面的两篇见链接(第一篇,第二篇),这里摘录的来自第二篇。
-----------------------
直到1965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949年对中国来说是大江大海的年代,是巨流河的时代,也是南渡北归的时代,各种势力你来我往,有国民党、共产党、还有美国,近来解密的苏联档案显示,斯大林的苏联也是中国局势一个非常强大的潜流。本文编译于OddManOut:Truman、Stalin、MaoandtheOriginoftheKoreanWar一书,作者是RichardC.Thurnton,出版社是PotomacBooksInc.,时间是2000年。该书是研究朝鲜战争的,但是里面介绍中国朝鲜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这里说南京图书馆,说的是老馆,就是在成贤街上,靠近四牌楼、南京工学院那里。等到新馆在大行宫中山东路起来以后,南京工学院也已经成了东南大学了。 1990年代那时,中国大学生们最热衷的是出国,去美国,而去美国的唯一途径是读研,当然也有移民,那是极少数,在那个时候,也有公派,那也是少数。读研究生要选美国学校,有一本美国大学介绍叫Peterson'sGuide[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66]
[67]
[68]
[69]
[7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