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四条腿

大家好,小黄鹂博客开通了。
个人资料
博文
(2007-05-12 12:14:25)
(一)
一朋友网恋了,兴冲冲来告诉我。我不忍心打消他的积极性,又不能看他执迷不悟,只好跟他旁敲侧击的穷折腾了。
“哦?你网恋了?”
“是啊,刚认识不久,但我觉得我们特谈得来。几日不见就有点心神不定。”
“哦?刚认识不久?你确定对方是女的嘛”--我本来是想说美眉的,但觉得这个要求太高,还是先确定公母吧,总不能搞个什么断臂山吧?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尘封往事”这个词属于旧词,不过旧词不等于陈腐。
流行和时尚自有史以来就是风水轮流转。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就是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祖父母辈的衣服在父母辈眼里是过去,在他们孙女辈的眼里就是流行。我记得有人曾经非常形象地总结了一句:流行就是祖母的衣服。
这句话太简单了,简单得让我嫉妒,嫉妒之后当然就是破坏,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07-05-10 17:28:35)
素园兄:  日前得来函,在匆忙中,未即复。关于我的小说,如能如来信所说,作一文,我甚愿意而且希望。此可先行发表,然后收入本子中。但倘如霁野所定律令,必须长至若干页,则是一大苦事,我以为长短可以不拘也。  昨看见张凤举,他说Dostojewski的《穷人》,不如译作“可怜人”之确切”。未知原文中是否也含“穷”与“可怜”二义。倘也如英文一样,则似乎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7-04-30 13:42:09)
今天查了一些网上的资料,才知道于丹的《论语》引起了一些争论。我本来无意卷入这场争论,但是我看了双方的意见后,觉得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首先我要强调的是,于丹的成功并不完全在于她个人,我觉得没有必要针对她个人去作太多的文章。为什么呢?因为于丹的快乐理论和我的文章思路一样--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也许我和于丹神交很久,也许于丹多少从我的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上周日下午,于丹携新书《心得》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从一点四十到晚上十点半共签售新书一万三千册。于丹此次新书的首印数量为六十万册,超过了之前“百家讲坛”的另一位讲者易中天五十五万册的印数。于丹自从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论语》以来,评论偏向两极化:有人认为她将《论语》讲解的深入浅出,富有生活化气息;也有人认为专业化不够。就此,本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于丹女士,如此解《论语》,您心安吗?黎鸣《于丹〖论语〗心得》据说在中国发行了上百万册,图书排行榜上稳居榜首。随便到街上任何一个书摊上看看,不仅可看到于丹谈《论语》,而且又有了于丹谈老子、庄子、孙子、荀子、墨子、韩非子、易经,甚至还有《三十六计》等等等等。真是一位全方位的“国学”家,当今中国的才女;而且还做到了多方共赢。光于丹女士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论语》——中国人的宿命之书黎鸣我前面曾有《犹太人与中国人的“宿命”》一文。文中谈到,犹太人的宿命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苦难,终于在20世纪末超越苦难,使其本民族成为了全人类中最聪明最智慧的民族。而中国人的宿命是,同样经历了两千多年的苦难,然而到了20世纪末,却继续在苦难中沉沦,使其本民族成为了全人类中最愚昧最缺乏智慧的民族。我在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这篇文章本来不想写的,因为转载一篇文章引起了两派完全不同的意见,我终于决定还是多介绍一些鲁迅。
鲁迅和高长虹的论争,我现在的看法是要论证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无厘头”的方面,一个就是文化和人性的问题。
先说无厘头的方面,主要体现在鲁迅和高长虹在这个问题上的自说自话的表现和后来鲁迅高长虹研究的两种倾向。

上回说到要写高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虽然在之后接连不断的文化界风潮中,他还站在主流文化(新文化运动)圈内,但已常显被动,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后,他便隐入了书斋,成为“隐士”。但它的起源,却是可以上溯到兄弟决裂的。他后来甚至似乎有些故意与主流文化保持距离,或故意与鲁迅唱反调,兄弟决裂对他的精神打击,其沉重的程度绝不亚于鲁迅。只不过他的表现方式不一样。
在某些社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谢泳:辨析一个历史细节——对"鲁迅如果活着会如何"的理解
  最近看到两篇解释毛泽东和鲁迅关系的文章,一篇是张梦阳《毛泽东论鲁迅》,另一篇是蓝棣之《症候式分析:毛泽东心中的鲁迅是什么样》(何梦觉编《鲁迅挡案:人与神》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12月),写这两篇文章的时候,作者还没有看到周海婴的回忆录,所以毛泽东1957年在上海对罗稷南所说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6]
[27]
[28]
[29]
[3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