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马凯硕七月一日发表在美国《国家利益》上的一篇文章。在这个反华政治正确的时期,马凯硕能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对华政策难能可贵。我用翻译软件先翻译了一下,然后人工校对了一些不通的句子,肯定很多错谬之处,大家凑合看吧。英语好的可以看原文,链接在后面。忙活了一天我只弄了一半,后半部我今晚接着弄,明天再发上来。
-----------------------------------
[
阅读全文]
在四书之中,我个人认为《大学》和《中庸》是掌握儒家思想的关键之作。这两本书原本是《礼记》中的两篇,据说是孔子授课的记录,由曾子和孔子的孙子子思整理成书。
《大学》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而是大人之学,也就是君子之学。大人是与小人相对的。孔子口中的小人也不是我们现在语意中的那种奸佞小人,而是指没有受过圣人教育,没有[
阅读全文]
赵婷在获奖感言里说:他从小受父亲“人之初,性本善”观念的影响至深,让她受用一生。中国也有句老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意思是说,一个人在童年时就定型了。这话当然可以被证伪,但你又无法否认它有正确的一面。
如果从对生活经历的反应来划分,世界上可大致分为两种人。一种人是小时候或在进入社会后,因为有过被虐待,被歧视,被欺骗等各种挫[
阅读全文]
在中国文人圈里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不管政治观点如何,却全都是鲁迅的粉丝,都视鲁迅为精神领袖和文坛偶像。最典型的要数陈丹青和孔庆东二人。
这俩人分立左右,却都致力于研究鲁迅,都喜欢做青年导师给年青人讲鲁迅。俩人的视频我都看过,别看陈丹青演讲时显得文质彬彬,可他有点神经质的表情还是显而易见的。他的《退步集》我也看过,简直是他个人的吐槽大[
阅读全文]

馒头看似简单,可真做好不容易。我做馒头从来不用Yeast,那东西发出的面只适合做菜包子和豆包。馒头必须要用面肥,也即自然发酵的面团做酵母。
烙饼,包饺子或擀面条时留下一小块大概一两的面团,放到小饭盒里至置室温下一到两天就会自然发酵。将自然发酵的面团用水泡开,就用这种面肥水和面,面不用和的太硬,和好的面放二十分钟后再揉一遍,然后置于室温下[
阅读全文]
有人换马甲就是换件衣服,人还是那个人。比如师太换成红袖添香老板娘马甲,写贴说话,文风口气一点都不变,一看就知道是师太(或老板娘)。可小艾妈换马甲就像换了个人。
小艾妈妈通情达理,说话幽默风趣,语带机锋,很有禅味。可一披上小核桃的马甲,立马就变成一个女共党,活脱脱一个叱咤风云的造反派。这哪是换马甲,简直就是大变活人啊。
为了夺取茶轩[
阅读全文]
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是国民党及其粉丝始终纠结的问题。按《南征北战》里那个参谋长的话,不是蒋介石太愚蠢,而是毛泽东太狡猾。这似乎成了国民党对失败的总结。
坛里很多人为蒋介石抱屈,认为老毛太狡猾了,利用了抗日战争的时机壮大自己。可他们从来不说,这个机会是蒋介石拱手让给共产党的。
蒋介石是一个只重军事,忽视政治的军阀。所以他的思维跳不出自己[
阅读全文]
一九九四年,沈阳第一家肯德基店开业,位置就在现在的沈阳站对面。那时沈阳站我们都叫南站,战前广场矗立着一个苏联红军纪念碑,上面是一辆铜制的坦克。
我的一个六零后朋友是这家店的第一批员工,后来又当了店长。他告诉我,他进店时的店长是一个美国白人,一个厚道又勤快的中年汉子。这个美国店长了解了沈阳当时的平均工资后,深表同情,说你们工资也太低[
阅读全文]
我觉得这是一个主题模糊的电影,也许符合现代派的叙事风格。
电影一开始,一个一脸沧桑的中年女人在晨曦中告别朋友,从公租仓库里拉上自己的家当,开着自己的房车去流浪。这样的开场,让我以为是要讲述一个无家可归者的故事,即哈灵顿笔下的另一个美国的故事。
六十年代时,作家哈灵顿写了一本引起巨大反响的书--《另一个美国》,该书将美国的贫困问题推上[
阅读全文]
插队的时候,肚子是严重亏肉的,馋的我们把活猪尾巴都砍下来吃了。有一天下大雪,晚上下工回来时,同宿舍的小克神秘兮兮地和我们说,他刚才看到公社猪场刚死了头猪,给埋了。埋的地方他做了记号。听了这话,平时因为缺油少肉,两眼发锈的我们,顿时两眼放光,马上联想到喷香的猪肉,口水都要掉下来了。可我担心这是头病死的猪,万一得了什么传染病就麻烦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