骰子的博客

要么闹腾!要么安静!!随心情而定!!!
正文

嘲讽与质疑(校长的一念之差)

(2018-05-06 21:10:12) 下一个

理工背景的北大校长错读一字,让知识精英们如吸海洛因般血脉偾张。看来无论是理工人还是文学人,无不为自己的学养高于林而兴奋莫名,且早已准备好教训他们/她们眼中的“伪学者”了。如此这般把一个行政长官当文艺青年摧残,也真让我看醉了。

北大何必木秀于林,校长又何苦为一念之差顿足捶胸。地灵之处未必都是人杰,残垣之下照样纳银藏金。如果一字之误端能败了北大名声,这样的北大简直是徒有虚名。

像华罗庚、苏步青那样文理俱佳的学者毕竟少数,“印刷工”本杰明•富兰克林更是百年不遇。苛求理工学人个个文采飞扬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精英圈子里总有一些人热衷于拿自己的强项奚落别人的弱项,殊不知自己的看家本事能不能经得起敲打未必见得。

大学校长在不同政体下的定位颇有出入。有些体制将其视为行政管理或资源整合者,也有专家认为其人必须是学界翘楚,人中至尊才有资格担当。作为个人。我更倾向于认可前者的角色和定位。

华夏自古以来讲求学而优则仕,当今社会也脱不了这类俗套。试问中国谁敢让川普这类人物商而优则仕。商界对红顶趋之若鹜者一定大有人在,但未必有胆量横眉官吏、纵论国事。可是,如果将国之重器赋予商贾,按国人官商不分,沆瀣一气的德性,国库还不早晚沦为私家商厦。

真正潜心于专业和学术的高校师生,或许不会在乎校长的口条是否婉转流畅,啼声是否悠扬悦耳。他们/她们更看重的应该是行政管理者的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错读引来千夫所指,除了幸灾乐祸的嘴脸,我实在看不出这些自诩高明者能给国人带来什么有价值的反思和教诲。

在尔等自视甚高的人眼中,林先生等50后真是一批任人染指、糟践的奇葩。这群人中的一些人要么台前不可一世,要么被人横贬竖谪。学有所成者,苦尽未必甘来。术有专攻者,仕途呼风唤雨,但也未必有好下场。拜年代风云所赐,这些人要么是先天不足的伪精英,要么是不招人待见的江湖刁民。

相对于林校长的口误,我更在乎混迹于文学艺术界的所谓专家学者。文化精英挑剔科技人才的文学素养和功底,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看看于丹对论语一厢情愿的鸡汤说教,再审视一下康震,郦波等对诗词的见解与集句,谁更应该被嘲讽或戏谑,想必自认为文化精英的人应该清楚孰重孰轻吧!

挑剔,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为人称道的特色之一,但质疑的学问,我们却把玩得令人不敢恭维。当我们不愿接受质疑时,会指责对方挑剔,吹毛求疵。可我们挑剔别人时,却很善于将挑剔偷梁换柱为合理质疑。挑剔说白了近乎于挑衅,目的是让对方难堪,甚至可以恶意到损毁对方。而质疑却是一种风度与学养皆佳的行为,它给对方留下改进或纠错的空间,也让当事人更愿意接受质疑者的说词。

痛打落水狗当然爽,问题是你打得是落水狗吗?对苟且于体制的顺民飞扬跋扈,宁有种乎!

我不否认有些论点、见解或现象似乎更容易惹来嘲讽或批驳,那是因为行文断句者失格或缺德所致。批判的艺术是寻找真相和真理,而不是让人难堪。同道相煎,是学界的特色,不同道何尝不是照样相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好像并不适合当今社会。

林校长真正地败笔不是音异,而是焦虑与质疑一说。自己焦虑,怎就看出别人躁郁。当我们把别人的质疑看作挑剔或找麻烦时,我们也就失去了证明自己孰优孰劣、正确与否的机会。道歉的大忌是铺垫前因后果,更何况道歉还不忘训斥听者。我不在乎你的文学素养,我只关注你的诚意。

前辈教训后辈,后辈揶揄前辈,我们的平等交流还远在路上。因为我们不愿倾听,却总想教训别人,因为我们底气不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短板。这样的氛围,让我们要么被真知灼见击打得体无完肤,要么自我陶醉在远离大众审视的乌托邦里。

文学界最应该关注的不是圈外人的误用误判,而是圈内的浮躁和浅薄。看看自己写的文字,有多少经得起推敲和琢研。一帮码字的天天在小圈子里自我陶醉,也不看看外界是怎样评价当今的文学艺术。近代诗词写作中律、格、韵错误百出,也敢妄称写得是格律诗词。现代诗前言不搭后语,字词颠三倒四,也敢狂拍自己是著名诗人。我困惑地是,明明没有情人,没有恋人,没有风花雪月,哪儿来的愁肠寸断,柳败花残。明明是膨胀的虚荣四处弥漫,却把自己堆砌得玉洁冰清,不食人间烟火。空洞的文字让人起鸡皮疙瘩,却在大小平台上炫得不亦乐乎!最令人诟病的是自己明明一知半解,驾驭文字和语言的功力乏善可陈,却大言不惭地到处演讲,指导别人写作。如果你写东西是给自己看,我无话可说。但制造文学垃圾,就显得不够厚道了。我不会嘲讽初学者,也不会刻薄于认真行文,却因资质平平少见亮点的玩家。好书一本足以传世,何必津津乐道于著作等身!多少人自认为玉体横陈,可我看到得却是败絮其中。

我从未担心别人的指摘和质疑,即使刻薄阴损,也未必会让我噤若寒蝉。曾有人对我质疑王小波的30句名言非常不爽。认为我吹毛求疵,没有资格,不配与其对话。看来圈子里、外总有一些人热衷于跪拜、朝圣,而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大师需要跪拜、朝圣才能得其真传,立己威名。你可以低眉顺眼,三步一叩,五步一拜,但别累及他/她人做爬行动物。我的兴趣是沙里淘金,在质疑中解析真相;以思辨得其道、滤其清、传其神;而不是拉大旗作虎皮,以此沽名钓誉。

科技成果从未以掌声论成败,也不可能,那是硬碰硬,见真章。而文学艺术水准的高低厚薄,就没那么容易定夺了。如果文学艺术只能在学术界,研讨会上穿凿附会、封神拜圣,文学艺术的人伦价值,社会意义何在?文学艺术远离大众,靠小圈子自嗨赖以生存,那么文学艺术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了!再出几个鸿鹄志,也就不足为怪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7)
评论
骰子的博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亚特兰大笔会' 的评论 :
国人喜好在伤口撒盐的大有人在。
亚特兰大笔会 回复 悄悄话 如此这般把一个行政长官当文艺青年摧残,也真让我看醉了。-呵呵
骰子的博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amyam' 的评论 :
你能写,应该多写啊。

尽力而为吧
yamyam 回复 悄悄话 你能写,应该多写啊。
大叔一枚 回复 悄悄话 :D

话不投机半句多。

多有叨扰,就此别过。
骰子的博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叔一枚' 的评论 :
你这个文章,靶子竖得不对啊。

林校长此事(大都其它热点也类似),可以把评论者分成三部分。第一,理性思考者,不妨称之为头脑;第二,义愤填膺者,就是说北大已死,北大已堕落这一批,姑且称之为胸部;第三,才是你文中所言“为自己的学养高于林而兴奋莫名”,“自视甚高的人”这些人,不好意思,归之于下三路。

你要是找不到理性思考者的思考,我给你一两个提示,查郑也夫《鸿鹄,质疑,与一段往事》,“孙立平:说说林建华同学的错读及道歉”。实在懒,城中就有若干,不论观点对错,但都还算得上理性思考的文章。

你不找这些来反驳,专找下三路的来作为靶子,想说明什么?说明你比下三路高一点?

而且,你这个文风,味道不好啊。也因此,活生生把你的思想“文学界最应该关注的不是圈外人的误用误判,而是圈内的浮躁和浅薄。”给吞没了(就是林校长所谓“失望和内疚”的那种结果)。
*******************************************************************************
您的行文断句,像极了我文中所列之德行,也让我再一次见识了什么是自视甚高。
思考不必理性,思考过程也不可能理性,理性只反映在思考后给出的论点是否客观或精准。
后面的留言,我就不必一一罗列解析了吧…
很可惜我无法在此和您较量下三路,因为您太高端。只是不知到您的下三路是否年久失修,是否还能支撑您的高端,望多保重!
至于文风的味道,我怎么觉得闻到一股酸腐气,只是搞不明白来自何处。
骰子的博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osaline' 的评论 :
林建华还有自己的化学实验室,从事科研?还是早就是一个职业的大学管理者?如果是后者,应该称 “曾经的化学家”。

欣赏您对科技从业者的尊崇,但学术界的脊梁是否仍然坚挺,我不敢妄加评判。至于北大精神,恕我眼拙,我好像没看出北大精神何在!

骰子的博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骰子兄,与你一见如故!想不到您这样一位眼中没有名人的主为林建华这个名人写了这么长的一大篇,有些感动。

您的留言也让我颇有感慨。玩弄文字的人太喜欢消费处于弱势的名人,而对真正地霸道横行者,却大都噤若寒蝉。
红米2015 回复 悄悄话 我同意林校长的“质疑”一词用的不太恰当(我认为用"怀疑"更好),如果郑先生是批评这一点,那我没什么意见。但实际上郑先生批评的,是“焦虑和质疑”的内涵,那就应该搞清楚这个内涵是什么。
大叔一枚 回复 悄悄话 首先,你看了郑文,再来反驳,赞。

查字典,质疑就是“提出疑问,要求解答。”

林校长这段话“一些人变得焦躁不安,于是开始质疑新技术、质疑全球化、质疑一切,甚至质疑人类的未来。” 貌似滥用“质疑”一词。

(即使这样的质疑,我也不认为就不可以。所以林校长道歉信中的观点还是有问题,郑文也不是无的放矢。)

你反驳郑也夫的反驳,倒让我想起当年物理学博士辩护李大师“光年是一个时间概念”,--不尽相同,但有那个味道--你要是去读一下李大师的文章,他的这个“光年”的确是在描述时间。但是问题来了,大家公认的“光年”它就是一个距离概念啊。

(我这是想到这个故事,觉得好玩,并不是侮辱你。)



红米2015 发表评论于 2018-05-07 07:34:54
红米2015 回复 悄悄话 按着你给的文章名看了一下,我敢说,郑孙二位也没有读过林的演讲原文,并不清楚林说的“焦虑和质疑”所指为何。特别是郑先生,长篇大论,结果是完全无的放矢。

>大叔一枚 发表评论于 2018-05-07 06:50:29
大叔一枚 回复 悄悄话 你这个文章,靶子竖得不对啊。

林校长此事(大都其它热点也类似),可以把评论者分成三部分。第一,理性思考者,不妨称之为头脑;第二,义愤填膺者,就是说北大已死,北大已堕落这一批,姑且称之为胸部;第三,才是你文中所言“为自己的学养高于林而兴奋莫名”,“自视甚高的人”这些人,不好意思,归之于下三路。

你要是找不到理性思考者的思考,我给你一两个提示,查郑也夫《鸿鹄,质疑,与一段往事》,“孙立平:说说林建华同学的错读及道歉”。实在懒,城中就有若干,不论观点对错,但都还算得上理性思考的文章。

你不找这些来反驳,专找下三路的来作为靶子,想说明什么?说明你比下三路高一点?

而且,你这个文风,味道不好啊。也因此,活生生把你的思想“文学界最应该关注的不是圈外人的误用误判,而是圈内的浮躁和浅薄。”给吞没了(就是林校长所谓“失望和内疚”的那种结果)。
mikeOZ 回复 悄悄话 @Rosaline
老教授有民国北大的精神!

新北大应了那句话, 种下了龙种收获了跳蚤, 不, 或许下的本来就是跳蚤的种子, 也算求仁得仁了!
Rosaline 回复 悄悄话 纠正一下“剩下的不到20%的肺功能“ to"剩下的不到20%的肺组织”。
Rosaline 回复 悄悄话 以下是我曾posted 在一位先生的博客中。当年这位北大学术泰斗, 以仅剩下的不到20%的肺功能,最后的日子选择了孜孜不倦的工作,而没去医院吸氧维持生命....。


“许多年前,我因为课题去中关村做实验,临结束时,接到在上海研究所的一位老教授的电话,要我去燕南园拜访他的一位要好朋友。那是我第一次走进那安静的院子,一栋栋独立的灰色西式楼房。我在一栋约三层高的楼房门口敲门,女主人,一位温婉知性的老夫人开门,她知道我来,一边介绍,一边上楼去老先生的书房。 老先生大约80余, 相当清瘦, 但风骨俊朗, 正在书桌前工作,桌上堆满了资料。老先生起身,聊了一会,看着窗外的桂树,老夫妇与我谈了一些趣事。 言归正传,老夫人给我看先生的X-ray film。我对那X-ray film 震惊发呆了,久久仰望着先生。 上海的教授没有详细告诉我此行的份量。先生是晚期肺癌,左边已经完全没有功能,右边仅很小部分是正常阴影。我无心谈 IL-2 and TNF, 也自知之明的转移话题了。 先生是中国某工科领域泰斗,我下楼时看见先生又在书桌前书写,老夫人送我下楼,在门口,我们相望无语而别...。我走出楼房,告诉自己,今天三生有幸,朝拜了一位真正大写的“人”,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 我的导师也是赫赫有名的学部委员,但是当时他老人家很健康,我老与他老人家”玩躲猫“。我被这位桂树窗前的学术泰斗震撼着,几十年也没忘记,不敢忘记。那是中国学术界的脊梁,真正的北大精神。”
Rosaline 回复 悄悄话 林建华还有自己的化学实验室,从事科研?还是早就是一个职业的大学管理者?如果是后者,应该称 “曾经的化学家”。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骰子兄,与你一见如故!想不到您这样一位眼中没有名人的主为林建华这个名人写了这么长的一大篇,有些感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