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尘事

当年琴棋书画诗酒花,如今柴米油盐酱醋茶
正文

诺汉明路

(2005-02-23 14:28:53) 下一个

2005年2月23日,周三,大雪转晴

英伦的天气就是怪的出奇,早上醒来觉得有什么不对,跳下床掀开窗帘,外面飘飘洒洒下着鹅毛大雪,路边和房顶已经是白茫茫一片。尤其从打开的窗户上,可以看到屋脊上是厚厚的一层。这是我2年来第一次看到下雪,开心死了!我大叫着LG快点起床,一会儿去附近的公园拍几张雪景照片。等我梳洗停当,准备出门时发现外面是晴空万里,太阳当空照。如果不是房顶上和路边的草丛里还有几点白色,我简直要怀疑半小时以前我是不是还在梦游中见到下雪。然后这一天里,一会儿是大雪纷飞,一会儿是阳光明媚,不知道今天到底应该算什么天气。

下午和一个朋友约好,去看看她正在上的英文书法课。她住的诺汉明路那一区,弯弯的小街两边浓荫掩映着一幢幢红砖小楼,每次来这里都不禁感叹,好一个幽静所在。这里是牛津的一片高级住宅区,房租都几乎是天价,除了大学和教会的房子,不知道什么人有能力住在这里。记得在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中看到我过,她和钱钟书先生在牛津求学时候就住在诺汉明路,门牌时4号还是11号,实在记不起来了。LG初来牛津工作时候,可以享受大学给初来乍到的员工提供的便宜住房,当时排到的就是诺海明路的一幢2层楼房。后来我来这边休假看他,我们俩骑着自行车闲逛,路经这里时他指给我看。我当时正忙着琢磨:当年那幢楼房是钱氏伉俪的故居?并没看清那幢房子的模样,可是仍然尖叫:那为什么你不赶紧搬来,我们还可以成为名人的邻居!LG笑着给了我一个租金的数目,我再次尖叫,虽然是大学的房子,房价依然超出我们预算很多。看来穷人总是没有可能成为名人的芳邻,即使是名人成名之前的故居,也总是离我们很远!

朋友也不是什么有钱人,住在一幢教会专门租给单身学生的房子里。那张房子很宽敞,走进一扇厚重的老式木门之后,是宽敞的走廊和楼梯。两边两个很大的房间,有硕大的玻璃窗,老式的实木家具。一间除了窗户以外,三面墙壁都是到顶的书架,上面满满的堆放了各类书刊,中间是长条桌和木椅,想必是图书馆了。而对面那间,布置了一圈沙发,还有舒服的抱枕和一个漂亮的绒毛狗,是电视房。接下来沿着迷宫一样的走廊,穿过大厨房,洗衣房等公共区域,朋友又向我介绍了另一间跟电视房差不多布置的房间,只是里面多了一架老旧的钢琴,还有电子琴等一些乐器,说是这是音乐室,如果你愿意,可以在里面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来消磨时间。

站在这样古董一样的房子里,看着墙上挂的那些不知什么时代出自谁手的古旧油画,还有嵌在墙壁上斑驳的壁炉、壁炉架上那瓶含苞的浅色玫瑰,都让我有恍若隔世的感觉。杨绛先生2003年92岁高龄时又出了一部书——《我们仨》,用心记述了她和钱钟书先生相伴63年的风风雨雨,还有他们和女儿全家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头的一段,就是描写小夫妻初到异国摸索着开始独立生活的往事。想想看整整七十年前,当时风华正茂的这对中国文坛伟人伉俪就也是在这一带某幢这样的房子里,过着研习琴棋书画或是料理柴米当家的生活。也许某日也是这样一番风景:对面窗外雪花轻舞,花园里几棵不知名的花树已经绽放了几点春天的颜色,墙角一株爬藤也在开始努力向上伸展手臂。屋内的炉火上热气腾腾滚开着一锅沸水,一丝一丝细条的羊肉自手中的剪刀落进锅里;再或者是一盆酱色的红烧肉、一壶香浓的英氏红茶.......(见杨绛《我们仨》)

我们虽不能望名人项背,不过有一点相同,我们也是在这里开始小家庭的独立生活的。每次读到钱钟书先生早年写的《赠绛》——“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都不禁哑然失笑。我经常举钱先生的例子教育LG,比如钱先生搬来诺汉明路第一个早上给杨先生做早饭,并端到床前的例子已经用过多次。不过我家先生终不悔改,于是我憧憬着有一天,还是能搬来诺汉明路,下次训夫的时候,就可以指点着邻家房子以钱先生为他加深记忆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omada 回复 悄悄话 写个评论还得注册,得,WXC操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