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八卦一下

(2012-02-04 18:52:38) 下一个


每天在文学城上闲逛,不可能看不见“韩方之争”。我一向对韩寒不怎么感兴趣,毕竟出国日久,何况隔着代沟。我对方舟子也不怎么感兴趣,但对于他对唐骏之流的打假还是很支持的,至少给现在虚假浮夸的风气一点警示。只是这次可能有些过分了吧,瞟了一眼方舟子对韩寒的指控,实在有些胡搅蛮缠之嫌。像方舟子这样的年纪,难道不知道真实生活的丰富远远超出人的想象,个例是不能用所谓的逻辑或常理来推断的。以前没有读过方的文章,但方对韩的一些指控已然让我失去对他的尊重。以前也没有读过韩的文章,只是听说他的文字抨击时政很是犀利;这次看到他对方的指控的应对,觉得是有些失态的,韩也三十岁了吧,在社会上混了十几年了,他这样的态度让我失望;身正不怕影歪,用得着那么大动静吗?有一篇《一个偶像的坍塌》的文章写的好:“韩寒之败,倒不在于被证实了文章有人代笔,而是和方舟子过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识、逻辑、素养、涵养,都同他深孚众望的公共知识分子、社会意见领袖、大众青年偶像形象相去甚远。”

这也让我想起我在高一暑假时发生的一件事。那年语文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是写一篇自命题的作文。那年夏天我正在看一本李清照全集,细读了一遍后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论李清照诗词中的“愁”》交了作业。没有想到语文老师的评语是:这不是你自己写的吧,在哪里抄来的?以后要自己写。我当时一见之下心中狂喜,并引以为自得。虽说我的作文被怀疑和韩寒的被怀疑不可相提并论,但我当时毕竟才16岁,被误解时也并没有气急败坏啊。

后来在工作中偶尔也有被同事或者老板误解的时候,常常是为一点小事,对方心细敏感,会错了意,那时方便的话,解释一遍也就是了;然而也常常有无法解释,越描越黑的时候,那时也就只能一笑了之了,反正心中无愧,日久终能见人心的。更何况,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人都只是人生无数个驿站里的过客,能有善缘自然好,如若无缘,又何妨呢?何必一定要强求理解或认同?

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了我一贯的看法: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体制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常常有其阴暗的一面;中国真正的贤者和智者绝大多数还潜在民间呢,只有在更为清平的环境里或者在社会变更的浪潮中,他们才可能彰显其光彩。当然,更可能的是,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都是小智小慧的人们在舞台上唱主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