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有感而发—上海房地产权转移的亲身经历

(2009-03-20 14:31:34) 下一个
有感而发—上海房地产权转移的亲身经历




零九年春节回国还有一件事,就是做房地产权的转移。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零零年回国时,有一个念想就是买一套住房。当时,国内房地产市场刚起步不久,许多人是持币待购。我们的初衷是有一套国内住房将来回国时,有一个歇脚之地;而且还能为下一辈积一点固定资产。说实话,当时的投资意识并不强。



一位在房地产工作的朋友介绍了一套小高层,位于上海的中环线,后来划为闵行区的虹桥镇所在地。时价为¥3,500一个平方,三居室两浴卫,144平方多一点的小错层。看看挺满意的,就付了头款。因为当时政策不允许外籍人士(包括华侨)购房,就以我太太哥哥的名义买下。几年下来,一直没有想到去转房地产权。后来觉得还是把产权转移事宜解决为好,不想给后代带来麻烦、遗留历史问题。因为办理产权转移需要我和太太两人都到场,计划一同回国时把此事办了。去年底,老妈生病住院,我先期回沪,后因病情稳定无大事,我太太也在春节前回来。看好就在节后的一周把这件事了了。



此事,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一件小事,很轻松很容易就可以搞定。但前后历时二周,几经周折,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好事多磨”。我也深有体会,即:政策要透明,关系很重要。



一下莘庄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为了打好房地产权证转移这一仗,就必须做到“知彼”—政策是如何定的?具体步骤是如何进行的?“知己”—我符不符合这一政策?需要那些文件和材料?于是,我决定到我们区房地产交易中心去咨询一次。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驱车到了区房地产交易中心—莘庄。莘庄是我们区的政府所在地,是区政治、经济、财政中心。上一次来这里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的莘庄没有什么大的建筑,一条四车道的沪闵线在这里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道路两边都 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旁边的支路就是泥土地,晴天刮风尘土飞扬;雨天潮湿泥泞难行。现在的莘庄可真是刮目相看了:高速公路纵横、高楼大厦林立、地铁直达上海最繁华的两个购物中心—南京路和淮海路。区法院更是按照美国国会山庄建筑模式,乍一看就像美国任何一州的州政府大厦。



从我们家出发自己开车也就是十五分钟时间。交易中心很好找,门口也有不少车位。为方便广大群众,交易中心大楼的二楼是房地产中心,一楼则是区财政局和税务局。楼上办理交易、楼下交税付费、再楼上取证完事。中心大厅面积不小,一溜沿墙是各个窗口,少说也有30多个。每个窗口一位工作人员,一台电脑。工作人员是座无虚席,但大厅内却是冷冷清清。可能是房地产市场降温;也可能是临近春节,交易的淡季。但据我舅哥介绍,早几年这里是门庭若市。别的不说,就是门口的停车场从早到晚的满员、临近的马路两边也停满了宝马、奔驰、保时捷,房地产市场可真是今非昔比。我到了二楼的咨询窗口,一位小伙子接待了我。当他知道我的来意后,轻松地告诉我:便当来希,双方签一个合同,来办理就是了。一句话就把我给打发了。我扭头下了二楼,就在楼梯拐角处有一个小小的信息栏,上面有不少小册子,我顺手拿了几本:诸如《服务指南》、《操作流程》之类的,大约有五、六本满意而归。



晚饭后,坐在灯下,边看电视,边翻阅这些小册子。翻着翻着我发现事情远不是如此简单:第一,必须将货款还清;第二,到交易中心办理撤贷手续;第三,转让方式是赠与还是买卖;第四,买卖还分为普通住房(140平米以下)还是非普通住房(140平米以上);第五,如交易一方是国外人士合同须公证。小妹妹对我说,算了吧,我还是给你找一个中介人,她是我朋友。于是,我立即拨通了那位中介人朋友的电话,她告诉我立即办理还贷手续,余下的事再商量。第二天早上,我舅哥与银行联系好了还贷日期,贷款银行就在莘庄。



二下莘庄
二天后,我们第二次去了莘庄。把钱付清了,办事员小姐告诉我们七天后来取文件。七天!那就得过了春节。这无论如何是来不及了。我拿出护照说是节后就要出国,能否办理加快。小姐倒也爽气,叫我们到二楼办公室找一个具体办事人员。在小姐的指点江山下,我们找到了那位办事员,办事员也够爽气,说是科长同意他就办。我们又找到那位科长,科长听了我的恳求后,也够爽气答应三天之内办好。



三下莘庄
三天之后,也就是农历小年夜的前一天,距春节长假只有一天半的工作日了。我和舅哥又去了莘庄,到银行取出了还贷证明。步出银行大厦,舅哥拿着一叠文件随口说,还是有关系好。嗨,我拍了拍了脑袋,我咋忘了八十年代那个著名的顺口溜: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能力作参考,关系最重要。我就有一个同学在另一个区的银行当副行长,这关系咋就没用起来哩。






紧接着我们去了交易中心递交了有关文件,填写了撤贷申请。中心的同志告诉我,七天后(当然不包括春节七天长假)来取撤贷文件,然后去公证处办理合同。屈指一算,要到二月九号才能取到文件,可我十号就要飞回美国了。怎么办?银行还贷的经历让我想起了“关系”。



春节期间,我的一项任务就是找关系—凭我在上海的关系网,我就不信找不到!初三的一个晚上,太太的一位老同事来拜年,说起了此事。她说她的一位旧同事在某区房地产交易中心工作,过两天联系一下。春节上班第一天,我打了个电话给中心,录音说,你的案子真在办理,谢谢打电话来。没几分钟,那位同事来个电话说是办好了。我再打电话去中心,录音说,你的案子也办妥。你说这“关系”神不神?!



四下莘庄
撤贷手续办好了,下一步就是合同公证,时间定在二天后的上午。按照手册的介绍,我和中介人商量还是办理赠与比较省钱。所以,我们前段时间的重点是办理赠与。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都要化上七、八万人民币,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太太说要不你再去一次莘庄,看看具体需要多少钱。那位在某区交易中心工作的同事也说,政策经常在变动的,还是具体了解一下目前的税收和费用校准比较好。在八十年代,我们经理曾经告诉我: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那里亮;党的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现在是好多了,但还是经常在变动的。



在合同签定的前一天,我四下莘庄。咨询一下,我们这种情况是采用买卖还是赠与方式,比较节省费用。在二楼营业厅,我如此这般地将我们的情况向咨询员陈述了一遍。中心咨询员告诉我,这不是交易中心的事,是楼下税务部门业务范围;我又到了楼下3号税收咨询窗口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业务员告诉我,这不是税收部门的事,是财政部门的业务范围。我又到了隔壁财政咨询窗口,一位老师傅接待了我,我又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老师傅说,哦,兄妹关系。当然是买卖了,¥3,000一个平方,比侬当初买的辰光还是便宜哩。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脱口而出:“是伐?”老师傅说:“侬勿相信就算了。”我急忙向他打个招呼,连着点头表示谢意,随即离开了交易中心。


五下莘庄
第二上午,我们所有当事人,带齐了所有的证明文件,正襟危坐在某区公证处的办公室里,等候签字仪式。为了确保签字仪式顺利进行,家妹的好朋友—她认识公证员—也特邀出席了签字仪式。会前,我将昨日四下莘庄的收获向大家汇报。到底是久经商场,家妹的好友听到后,当即立断建议全体去莘庄现场办公。我们一行七人挤进了中介人那辆丰田,向莘庄进军。


在交易中心一楼大厅,我们再次向那位老师傅咨询。那位老师傅重复昨天的话,他还说在我们区如果是直系亲属买卖房产,计祘的标准就是这样。并指了指我:昨日我已经跟那位老先生讲过了,伊勿相信我。家妹的好友还用手机录下了他的话,以备不用。


中午,我们在莘庄商业街一家叫“麦盛利”(上海话叫做“蛮顺利”)。席间,我们算了一下这样只要一万多点人民币就可以搞定,少用七到八万。回到公证处后,不到一小时,一份买卖合同就是正式签署了。大家约定第二天下午去交易中心递交申请和材料。


六下莘庄
第二天下午,我们一行怀揣着透着油墨香气的合同以及有关材料,满怀着喜悦前往莘庄。首先在一楼大厅,我们交纳了所有的税收及费用。手续齐备、文件齐全,上了二楼。中心交易员小姐,认真地查看了所有文件及证明材料,最后对我说:“劳务合同?”“劳务合同?我哪有……”我还未说完,舅哥在后面捅了我一下。小姐的嘴向左边挪了一下,告诉我们找他们领导。还是我们中介人机灵,她过去跟领导说,我们来的急,劳务合同没有带,今天先递交文件,下次再补。领导说:没有很必要。主要是没有文件,缺一项系统也不认,无法办理。原来,在上海买房子,外籍人士要有一年以上的劳务合同,且只能买一套。(小插曲:回美后,我的一位北京朋友告诉我,北京已经暂时取消这一规定。他准备今年夏天回去买一套住房。)


这咋办,都说是“好事多磨”,还真让我给赶上了。我不是不敢说谎,而是不会说谎。一说谎脸会变色,心会跳。在测谎器前,我一定漏馅。舅哥安慰我说,不要紧,只是一个手续啦。


七下莘庄
当天下午,我们回到家。一位朋友的公司为我太太开了个劳务合同,我亲戚给我开了张劳务合同。第二天,我们又第七次踏上去莘庄的征途。上了二楼,接待员换了一个人,我忐忑不安地递上了所有的材料和两份劳务合同。接待员小姐认真地查看了所有文件和材料,在系统里输入了信息。随即交给我们一张收件单,并告诉我们从即日起,二十天来取房地产权证。



完事了?完事了!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经过了这么复杂的过程,又这么简单地结束了。走出了交易大厅的门口,我咬了咬自己的舌头—痛的。



几天后,我离开了上海返美。太太在电话里告我,由于在某区交易中心的朋友相助,原本需要二十天才可以拿到的房地产权证,在我临行的那一天就办好了,缩短了十天时间。



至此,这一事件就告一段落。个人深深地体会:国内房地产交易的政策不透明;个人关系十分重要。个人关系的重要是因为政策的不透明;而政策不透明则是由于政策的多变;政策多变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不成熟。想想,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才刚刚起步不到十年,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愿这一市场经过这十几年的磨炼,逐步地成熟起来,使大多数的人有房子住。安居才能乐业呀。




牛奶瓶


2009年3月20日


原创于北美文学城文化走廊论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牛奶瓶 回复 悄悄话 其实也不是非常复杂,只是要做好功课。否则费时又费力,还费钱。
当时,没有投资意识,所以也不存在是盈利。但现在10,000 一个平方,还是要的。
piao11 回复 悄悄话 丑妹说大哥回来了,也不见她来坐沙发,难不成故意留给我来顺大哥的银子?这丑妹,好事情怎么总想到我还这么的那啥。。。。真是的。


大哥这一周折,给我个很好的警示,这篇文章我要收藏。
没有想到在国内买房子这样的复杂(过户),如果在小地方估计不会这样麻烦。。。

那啥
大哥没有说这靠十年下来盈利多少啊
这不是隐私吧?
给个毛数也成
帮大哥高兴高兴
我也好算算跟大哥顺多少为好。。。

HOHOHO~~~~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