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盗江湖

武生者,盗江湖之吴人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多丽斯·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转载)

(2007-10-11 07:34:05) 下一个

   英国作家多丽斯·莱辛(Doris Lessing)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央社)
  英国作家多丽斯·莱辛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团形容87岁的多丽斯·莱辛为“女性经验的史诗作家,她以怀疑态度、热情和前瞻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
  多丽斯·莱辛是一位爱猫成痴的作家,她的生命似乎永远不乏猫咪缓步经过的景象。台湾的时报文化就出版过两本莱辛有关猫的“独别的猫”和“猫语录”。她最具女性主义象征的大师级作品“金色笔记”,时报也翻译中文在台出版。
  多丽斯.莱辛,1919生于波斯(今伊朗),父母皆为英国人,五岁时随家人迁往南非罗德西亚(今辛巴威)。她的家人原希望在南非务农致富,不过事与愿违,莱辛的母亲原期待能过着维多利亚式的文化生活,将女儿送到天主教女子学校就读。
  然而莱辛在非洲的野性中成长,对严格管教的教会学校难以适应,十四岁便辍学,之后不再接受正式教育,但她博览群书充实自己。
  1939年和法兰克.惠斯顿结婚,育有一男一女,1943年离婚;二次大战期间认识德国难民葛提弗烈德,1945年结婚,生子,1949年离异,此后一直单身。
  1949年莱辛携带她的第一部小说手稿初回英国,这部名为“青草在歌唱”的小说是她的处女作,1950年在英国出版,一举成功,同时在美国及十个欧洲国家出版发行。她的国际声誉由此建立,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莱辛在“独别的猫”这本书里细数曾经让她欢欣也让她忧愁的猫。故事从莱辛在非洲的童年开始,她以劳伦斯对生物观察的精神,书写这些猫的生命景观,像是童年时冲进她家农田的猫,周末和父亲两人和大约四十只猫相处,充满个性的“灰猫”与“黑猫”、大难不死的流浪猫等。灰猫是被宠爱的美人,喜爱炫耀卖弄、自私虚荣;黑猫活在现实世界中,审慎稳重,高度发展肉体本能;流浪猫有幸存者的特质。
  多丽斯·莱辛简介:
  1950年,英国小说家多丽斯?莱辛推出《青草低吟》后,佳评如潮。回顾过去,她不但特立独行,同时创作力十分旺盛。今年,她已年届82岁高龄,仍于去年推出两本新作。她出生于波斯,后来随父母移居非洲罗德西亚,30岁才定居于伦敦。莱辛早年唾弃正规教育,改以自修方式遍读西洋文学作品。后来,她进入法律事务所上班,到了26岁时,有一天向老板说:“我要离职了,准备去写写小说!”于是莱辛展开她的写作生涯。

  《诠释边缘人的生命─多丽斯·莱辛》
      (辜振丰写于2001年)
  莱辛在小说中善于刻划边缘人的角色,8月天培公司推出《第五个孩子》与《浮世畸零人》的中译本,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莱辛的创作。其实,这两本小说是以主角班的一生故事作为主线,所以《浮世畸零人》是《第五个孩子》的续集。在作品中,莱辛传达一个重要讯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要是异于常人,往往会被家庭和社会排除。虽然,主角班作为“异类”就是遭受这种命运。莱辛作品提醒世人,有些异类其实也有一般常人的感情,同时更有善的一面。
  莱辛的写作生涯
  1950年,英国小说家多丽斯·莱辛推出《青草低吟》后,佳评如潮。回顾过去,她不但特立独行,同时创作力十分旺盛。今年,她已年届82岁高龄,仍于去年推出两本新作。她出生于波斯,后来随父母移居非洲罗德西亚,30岁才定居于伦敦。莱辛早年唾弃正规教育,改以自修方式遍读西洋文学作品。后来,她进入法律事务所上班,到了26岁时,有一天向老板说:“我要离职了,准备去写写小说!”于是莱辛展开她的写作生涯。 1962年,她推出《金色笔记》后,立即奠定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去年,时报出版公司也搬出此书的中译本。这本大作叙述手法已有别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意识流,全书不分章节,由一个故事,5本笔记构成。该故事题为《自由女性》,女主角为安娜。故事似乎是相互连贯的,但莱辛将它分为五部分,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虽然此书是安娜的成长纪录,但内容也涉及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共产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显然,这本小说内容丰富,兼具感性与知性。
  善于刻划边缘人
  莱辛在小说中善于刻划边缘人的角色,8月天培公司推出《第五个孩子》与《浮世畸零人》的中译本,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莱辛的创作。其实,这两本小说是以主角班的一生故事作为主线,所以《浮世畸零人》是《第五个孩子》的续集。在作品中,莱辛传达一个重要讯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要是异于常人,往往会被家庭和社会排除。虽然,主角班作为“异类”就是遭受这种命运。莱辛作品提醒世人,有些异类其实也有一般常人的感情,同时更有善的一面。 首先,莱辛在《第五个孩子》将班置放在一个渴望幸福、快乐、安定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中。在书中,大卫和海蕊一结婚后,渴望多子多福,生了4个孩子后,充满和乐融融。但太太海蕊怀了第五个孩子班时,身体出现异状。等到班出生后,即具有蛮力,随时要攻击其他孩子,加上他的反应又异于常人。此时,整个家庭便面临重大的转变,而其他家人更处于恐慌的状态中。后来,父亲大卫便将班送往苏格兰的疗养院,让院内收容。但班却受到监禁,并受到不人道的对待。
  《浮世畸零人》佳评如潮
  在班离家后,全家立即恢复以前的和谐气氛中。这使人想起卡夫卡的《蜕变》,主角萨姆沙变成一条虫后,全家十分惊恐。一旦萨姆沙被扫地出门后,全家乃趋于平静。一般说来,家庭让人联想到爱、温暖、相互扶持,但莱辛则打破中产级家庭的神话。尤其是班的处境,即可作为明证,因为大卫与其他四个孩子对班可谓既冷酷又无情。 莱辛并非是极度的悲观主义者,在书中,母亲海蕊对班仍有一份母爱。因此海蕊独自到疗养院,将班再度带回家中,并让他就学。以班的心智和语言能力是处于幼稚阶段,很难与人沟通,但班开始有些朋友愿意与他在一起。这些朋友则是一般人眼中的不良少年和无业游民。例如失业青年约翰经常带班到外面玩,后来班更经常与街头混混在一起。讽刺的是,这些人十分看重班,而家人除了母亲外,早已将他排除在外。此外,班的诞生,以至于从疗养院回来后,大卫与海蕊的关系逐渐貌合神离,夫妻之间可谓形同陌路。 在续集《浮世畸零人》,莱辛叙述班离家出走后,过着流浪生活的故事。班四处飘泊,时时受人欺负、骗钱和利用。如毒贩詹士顿暗中利用班,在他皮箱内藏了毒品,走私到法国尼斯,以赚取钜款,而美国人亚丁,因班奇形怪状而带他到巴西拍电影。这些人只有将班当成工具,以遂行私利。
  作品呈现另类价值观
  不过,莱辛弘调人间仍有爱的存在。例如老妇人爱莲、丽妲、妓女德蕾莎都十分善待班。她们并没有将班当成异类,而是将他视同一般人。换言之,她们仿佛与班有某种神秘沟通。其实,班虽然语言能力有障碍,但他的感觉十分敏锐,而他也意识到自己有蛮力,一旦与人冲突时,自己会克制,以免伤害对方。而在流浪的生涯中,他也知道没有钱,生活就成问题。 最后,班在巴西还被“研究中心”的史蒂芬抓走,以便探讨班这个异类。不过,十分关心他的德蕾莎却把他救出来。在结尾,莱辛以超现实的笔法,让班掉落于山谷中,并在空气中消失,而且暗示班已经回到他的“异类族”的怀抱中。 莱辛探索边缘人,不遗余力 。1995年,她推出晚年力作《再度变爱》,刻划老女人的情欲,可谓栩栩如生。以资本主义价值而言,老人的身体日渐衰弱,无法为生产体制卖,年纪一到,必然要退休。老人也就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如此一来,文学作品也就受到影响,极少呈现老人的处境。如今莱辛完成《再度恋受》,不免令人兴奋,因为小说本来就是要探讨生命种种可能性。 这本小说的女主角莎拉一出现,已经迈入65岁。她丈夫英年早逝,所以必须靠写作维生和扶养小孩。后来她又与三位好友合组“绿岛剧团”,一度在法国的马提尼克节庆中推出戏码《儒勤.维努》。莎拉任编剧,亨利和比尔分别出任导演和演员。有趣的是,在集体合作过程中,莎拉同时爱上亨利(三十五岁)和比尔(二十八岁)。 莎拉多年来致力于剧场与照顾侄女,因此无意再婚,也无心谈变爱。但莱辛刻意安排莎拉在排戏期间爱上亨利和比尔,以便将这位老女人的回忆和性幻想一一呈现出来。莎拉已然老迈,面对这种老少恋,中不免有所冲突。莱辛时而运用第三人称观点,时而以内心独白,让她的内心矛盾一一浮现。 面对年轻的比尔,莎拉想起《威尼斯之死》中老人艾森巴哈钟情于美少男达丘的情景,立即恍恍惚惚。她想起丈夫早死,以至于这种回忆顶多像相框中的照片,或小说中的场景。 祭典一结束,戏也演完了。每个人各自离去,而这段三角恋情也烟消云散。对两位男主角是成长的开始,但对身为老女人的莎拉则是一种崭新的体验。 综观莱辛的创作生涯,并非向主流价值靠拢,而是呈现另类的价值观,从而探讨边缘人的生命。或许,这就是创作的本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