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流

你的目光是钉,会令我的面颊落满伤痕。
个人资料
正文

网上春秋话风波

(2004-11-20 21:14:13) 下一个
有些了了数语的故事,常常读了会经久不忘,随着时日剧增,反倒增强了传播的欲望。话说古代某时,有一个学生临行前与老师辞别,老师自然多有关切之意,问他,是否诸事准备就绪,包括人事间问答。学生轻松地以语相告,“没有别的,就只是准备了100顶高帽,打算逢人一顶。”老师听罢,立即正色道,“古人云‘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尔等这样是分明有悖于多年教诲,更不合乎孔孟之道。”如此道貌岸然一番。学生随即应变,答道,“当今世上,奸佞不分,是非颠倒,象老师您这样立于当今浊世,依旧出污泥而不染者,除了老师你,还有几人呢?我这样做虽然为老师不齿,也是事出有因,实出无奈呀。”老师听罢,不禁开始点头称是,频频点头,“说的也是。去罢。”学生起身告辞。出得门外,学生自言自语,“唉,我的高帽子如今只剩下99顶了。”听起来象个笑话,说是凡夫俗子,还就是凡夫俗子。细细想起来,可怎么说也都不只是当个笑话。仔细思量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当真是云遮雾障。 有人说,“恭维人必是想得到好处,网上谁都不认识谁,有这作案动机吗?那不叫恭维,叫欣赏!”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最是经不起推敲。按照其逻辑,既然在网上没有任何利害关系,说好说歹都不重要,那么无非就是说说想说的话,“闻声便知其人”。况且是朋友,知己知彼,无论怎样说,都还是其声,其人。诚如“世间千千万万的竹子无非青色瞳孔里的影子,清澈的是瞳孔,照见千姿百态”。要不做自己也难。说好话,大家都喜欢,又可以信手拈来“雅量”一说,比起平常生活,到底只是说说而已,岂不快意很多?说不中听的话,有时候倒要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说的不好,法不责众,却一个人统统揽了去,也是没有缘由,何苦无端端这样去做。果然偏偏有人喜欢做好人,又有人喜欢做歹人?人心已然不古,却不需要这般自讨没趣。是以勇字当先,以诚为贵。 在美国一些电视剧里,常常孩子最不相信的话就是妈妈的话,因为那中间实在因为那为人所称赏的母爱的伟大而把是非混淆了。在妈妈眼里,孩子左右就是一个好字,说和不说,说多说少也是一样。所以他们需要真正的意见的时候是不会投向母亲的,虽然心里也明白枉费了母亲的一番口舌和好意。《白雪公主》里面,公主的恶毒的继母虽然讨厌魔镜,也不得不仰赖魔镜来得知真相。真还是为大多数人向往的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如此这般,是非莫辨的时候,岂不可悲? 网上言语,如果限于讨论不同观点的范围,没有涉及粗言相向,说砸砖都是贬义了。不过是说的人自谦罢了。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想法和经历,一点点相互的应力作用通常是有益无害的。观念的改变常常是思想的角力。太强太弱都难奏效。有人偏偏觉得它砸到痛处,在我有时候简直不得其义。若是有雅量,又恁得这般脆弱。一棒之下打懵的,该不是刚勇之人,阳刚也怕是叶公好龙的意思了。 对于“入世愈深,心愈不容易净。阅世愈浅,性情愈真。”其实也有疑义。真有很多种,有时候甚至是渐次而近,甚至于存在于一次次否定之否定的是是非非之中。也是最常叫人困惑的地方。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就象“二小儿争日”的故事。不深入了解,只是停于表面的观察。真有如镜子中的自己,看着真切,却是假的。再有平常时候,我们看自己的台案的表面是很平整了,那是因为老嘿说的方差的值比较大而已,放在另一重境界里,比如放大镜下之后,这样的真已经不能成立了。所谓的真应该不假条件的。应该与入世无关,能不能出世才显得造化深厚。 “平日最瞧不起的就是那些纠着别人错不放手,硬要人认错以显着自己有多高明的人。”不过同样是说话而已,若以聊天论,自然无需计较,但是也有人求全求大,有时也是性格使然。错的人可以被原谅,纠错的人或者可以以为有些好为人师,又或者有些虚荣心做祟,却无论如何,也无可厚非。至于动辄“瞧不起”的说,就有些失当。网上最不济的话,大家从基本的用户单元来说,是平等的符号个体,应该不存在相互的judgement, 只有相互的communication。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来来往往中相互了解。这体现着个体的自由和相互的平等。Judge是把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直接应用于其他个体,从微义上来说,并不是一种尊重,而是一种无形之中的凌驾于人,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的冒犯。 再者,仅仅因为“轩里的姑娘们都是在工作的,都是经济上独立的,自立自强的女子”就能说明问题了吗?这二天新闻直通车上有一篇有个贴子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职业栏上是“无”。也在试图表达另外一个观点,我想大抵是想澄清一些什么。世上的一事一物,多数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在相互的尊重之下的相互存在。至于有碍观瞻,也只是部分人,就算是大部分人又怎样呢?从前从前怎样,过去过去如何都说明不了什么,所有发生都值得以平常心对待,既无前人,也无来者,因为我们存在,所以我们面对。 美国人公事公办的居多,不是自己的份内事,从原则上来说,基本不发表意见,如果发问,常常也只是说“no comments.”这是我看到的最多的现象。以为是超出自己的权限,他们觉得自己是不宜发表意见的。这也是他们的文化培养的结果。但在中国人眼里,常常以为这样就是不义了,尤其是朋友之间,有时甚至因此反目。中国人虽然知道越俎代庖的意思,却偏偏最喜欢越俎代庖,假以各种名目。大多时候不过是这用这句话打打圆场,越俎代庖的事,说照样说,做照样做,一而再,再而三,不计悔改。法律上,这应该被称为有碍司法公正,因为中间涉及到的影响不仅仅是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的问题。 中国之所以一直沦为“人治”的国家,就是挟持了孔孟以来的标准去丈量别人,大家归于同一种尺度去适应和改造自己。这也就是“烟缸”前二天所谓的皇权的实质。说穿了,有人是在有意识利用,有人长期浸淫在这种氛围中,无意中粘染了,属于无意识的应用罢了。但就其结果而言,无所谓区别。动机论不过是在judge的时候加上了道德的砝码,多了一个不加量刑的借口而已。我把这算作人类文明总体进化的结果,尝试着学习“神”的大爱和仁慈。仁慈不是对个体的特别施与,而是对无论远近亲疏的平等和诚心接纳。至于“别把跟帖都理解为虚伪的赞美,不过是姐妹间的问候语就对了。”如果仅仅这样理解,恐怕有碍长期以来“茶轩”所具有的口碑。其实这二天,真没见小轩有什么动静,不过是更直接意义上的玩笑话,虽然也是各自显示了各自的性情。倒是我和我的ID,多显得不合时宜,不过,也是要择时归去。还这里的一个太平。 越来越深谙中国古代人伦文化的不足,现在的所谓的贤淑温雅的女子也多是男人道德准则里的三从四德的另外的版本。中国文化的渊源流传于此,女人再怎样“才自精明志自高”也不过是从了其师,师承其文化的某些关于女性端文举止的衣钵而已,若论超越,简直不可能。有一个笑话说,一个人喝醉了,自觉说了一句让他自己醒来后佩服不已的话,后来左思右想,原来他说的竟然是,香蕉皮比香蕉大。--扑巅不灭的真理。只是道出了相互之间的涵盖关系。 前些时候,和人说起林语堂的小说。他的《红牡丹》至今仍旧是缘悭一面。不过倒是借机把《京华烟云》温习了一遍,里面有一段看后,又颇有感触,不妨拿出来赏玩,“曾先生知道在荷叶上去收集露水沏茶,是读书人的雅事,等他一听说他们俩出去是为了这件事,他觉得这也不能算木兰的什么大过错。他知道木兰禀性风雅,可是女人禀性风雅,喜爱诗词歌赋,他可有点儿不以为然。因为诗与情爱有关,情爱就会使女人堕落。他差一点儿要说出贤德的女人是不宜于舞文弄墨的。至于青楼歌女,那可以;对于良家妇女,就太不相宜了。” 若说中西文化的合璧,林语堂林博士可谓集大成者,自有他窥破的古国文化的秘密。看罢,暗自会意窃笑,若说石破天惊,无非就是这样的不经意间随便一句。如此说来,如今这世道,不仅是良家女子堕落,连青楼女子也是去了风雅二个字,在风尘之中饱受生计之苦。难怪最近有人追思。过去青楼女子的风采不亚于如今的名媛吧。斗转星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由于男人对妓女艺术技能的追捧,娼妓因此乘机培养了诗画的技能,因为她们不须用无才来作德行的堡垒,她们大都挟有一技之长,或长于诗,或长于画,或长于音乐,或长于巧辩。因此在妓女中出现了许多的才女,如薛涛、柳如是、乐婉等。说她们是妓女,不如说她们是些卓越而禀异的女性,她们虽为生计所迫而沦落风尘,但却心仪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她们的才华永远为后世人所仰慕。 在这些沦落风尘的女人中,有些因自己的才华而脱离苦海。《古今词话》记载李之问做官长安,都下名妓聂胜琼玉质性慧黠,深受李喜爱。后李改任别处,聂在送别李时唱道“无计留君住,奈何无计随君去。”李听后不忍离去,复留经月。因细君督归甚切,遂别。不旬日,聂作一词以寄之,曰“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樽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李在途中得之,藏于箱底,归家时为其妻所得。妻问之,李具以实告。妻喜其评理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募。后往京师取归。琼至,即弃冠栉,捐其妆饰,奉承他公之室以主母礼,大和悦焉。聂胜琼是幸运的,遇上了一个爱她的男人及一个欣赏她的女人,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女人一旦不裹脚,把蒲扇般的大脚各处踩,她就失去了女性生理和道德的特质了。”林在小说里如是说。中国文化的诡异和真相,真是难以一言以蔽之。单就是水中月,镜中花。看着婀娜多姿,不胜其美,多了也是晃眼,究其实是做了个样子罢了。象摆了八仙桌,供了斋饭,不过是图有其名,蒙蔽供奉者罢了。《花木兰》里面,美国人眼里的中国文化,若用第三只眼睛,第四只眼睛去看,其实并不是美国人不懂中国文化,只是他们去了敬畏,面对面直视着,更多了些不能认同。但我以为,他们还是把里面,外面,正面,反面都围观了之后,说了自己想说的罢了,而我们有时候读起来自己未必会有这样的神会。 所谓为“为尊者讳,为死者讳。”又让我们失去多少了解真相的机会。中国人的仁,上升到礼义,大多已经不是发自内心,缘于另一个“忍”字。这种忍也只是如同大禹治水中的围堵,而非疏通,有悖于水归于海的天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无法了解,就只好一遍遍重蹈覆辙。若说代价,这种代价则最沉重和无谓。“在一个地方摔二次跤的人是无可救药的。”可不可以因此说,这种文化浸染出来的,也同样是无可救药?所以鲁迅说“救救孩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