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博文
柏辽兹作有十余部序曲,其中有些是歌剧序曲,有些是独立的音乐会序曲。《罗马狂欢节序曲》(Lecarnavalromain,ouverturepourorchestra,Op.9)属于后者,她是以1838年首演的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BenvenutoCellini)中的一些音乐片段为素材,作于1844年,并于同年在巴黎的赫兹音乐厅(SalledesConcertsHerz)首演。 有的中文文献说(见百度百科“罗马狂欢节”条目),《罗马狂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感恩赞是天主教的仪式之一,往往用于教堂的晨祷和感恩集会,后来也用于节日庆典等场合。柏辽兹的《感恩赞》作于1849年,原来是计划作为歌颂拿破仑的一部交响曲的高潮部分,后来改为一部独立的作品,献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康索特亲王(Albert,PrinceConsort),并于1855年在巴黎的圣尤斯塔什教堂(L’égliseSaint-Eustache)首演。全曲分为以下六个乐章,是作曲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柏辽兹(HectorBerlioz,1803-1869),法国著名作曲家,十九世纪浪漫乐派的中坚人物之一。其大量作品体现了浪漫派成熟时期的主要特征,包括创作理念上更加注重感性(而不是像古典派那样崇尚理性,强调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体裁上更加注重与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结合;作品的结构形式上突破古典乐派固有的一些形式(如交响曲有一定规范的四个乐章);和声上更加自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这里的“艺术歌曲”是从德文“Lied”翻译而来。原是12世纪以来,以德文诗为歌词的歌曲。以后在18世纪末及19世纪,欧洲文学上和音乐上的浪漫主义先后兴起,使得艺术歌曲也迎来了最为繁荣的时期。舒伯特作为一位早期浪漫派作曲家,注重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创作了六百余首歌曲,其中大部分是艺术歌曲,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作于1817年的《鳟鱼》(DieForelle,Op.32,[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舒伯特是西方音乐史上早期浪漫派的重要作曲家之一。可惜他于疾病和贫困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一岁,但却留下了大量的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是一位全面多产的作曲家。关于舒伯特在音乐史上风格流派,也有人认为他是古典派到浪漫派过渡时期的作曲家,这其实和我上面说的“早期浪漫派”大同小异。说到底,这些都是后世理论家对前辈作曲家的评论和定位,是为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浪漫曲”(Romance)原是西班牙的一种叙事民谣,在十八世纪,这一术语又被用来指声乐或器乐的抒情性短曲。贝多芬写过两首器乐的浪漫曲,都是为小提琴和乐队的,她们是:《G大调浪漫曲》(TheRomanceforViolinandOrchestraNo.1inGmajor,Op.40)和《F大调浪漫曲》(TheRomanceforViolinandOrchestraNo.2inFmajor,Op.50)。其中“G大调”写于1802年,发表于1803年;而“F大调”写于1798[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贝多芬可以说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他“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对后世的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说到贝多芬写的合唱,人们自然会想到他著名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欢乐颂”,我们会在以后的著名交响曲系列里仔细欣赏。贝多芬以合唱为主的作品,包括两部弥撒,一部清唱剧(oratorio)及几部大合唱(cantata),这其中当属完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古典音乐作品都是“曲高和寡”吗?我以为不是,至少不都是,其中也有比较通俗的。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EinekleineNachtmusik,K.525)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她是作曲家最通俗,最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之一。说起“小夜曲”,人们马上想到的是夜晚男人在心爱的女人窗外唱的情歌。的确,资料显示,小夜曲(serenade)是一种抒情风格的声乐体裁形式,源于欧洲中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安魂曲”(Requiem)是天主教用于追悼仪式的弥撒,又叫“安魂弥撒”。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大致相同,但通常省略荣耀经(Gloria)与信经(Credo),并增加“进堂经”(Introitus)和“震怒之日”(Diesirae)等部分。莫扎特的《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受弗兰茨·冯·瓦尔泽格伯爵(CountFranzvonWalsegg)的委托而作,目的是为纪念委托人的妻子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4)
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非常全面多产的作曲家,仅弥撒就作有18部之多。其中以《c小调大弥撒》和《安魂曲》(安魂弥撒)最为著名,今天先欣赏《c小调大弥撒》。为什么叫“大弥撒”?可能是为了和作曲家先前写的另一部《c小调弥撒》(K.139,1768)加以区分。 如果看过电影《莫扎特传》(Amadeus,1984),可能还记得下面的场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1)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