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博文
这里的“乐团”指演奏古典音乐中乐队作品的团体,包括“交响乐团”,“爱乐乐团”,“管弦乐团”等。下面的名单参考了多种有关资料,当然也有我的主观选择。所谓“首席指挥”,尽管各乐团的称谓不同(如“艺术指导”,“音乐总监”等),但实际意思都至少是该团最主要的指挥。 由于新的著名乐团不断涌现,各团的首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特别是乐队演奏的作品,离不开指挥家。为了方便查阅有关资料,下面是我关于世界著名指挥家的笔记,包括他们的中外文姓名和生活年代,以及英文维基百科相应条目的链接。 首先列出的是人们常说的“世界十大著名指挥家”。这个“十大”是谁定的已经难以考证,但其影响不小,特别是在中文语境(如这个链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f914[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以下简称“第九”,1822至1824年创作,1824年由贝多芬本人指挥在维也纳首演。(由于贝多芬当时已经耳聋,首演时的乐队首席MichaelUmlauf也参与了指挥。) “第九”的最大创新,是在第四乐章加进了合唱,这在此前的交响曲是没有过的。这部作品因此又被称为“合唱交响曲”,尽管这个名字并非出自作曲家本人。贝多芬采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前面说过,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各有特点。他在完成了最早的标题交响曲“第六”(田园)之后,并没有接着写同样类型的作品,而是写出了一部更具古典特征,非常激动人心的非标题交响曲-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以下简称“第七”,作于1811至1812年,并于1813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挥在维也纳大学首演。据说这场演出这为奥地利和巴伐利亚的伤员而举行的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以下简称“第六”,作于1808年,并于同年在维也纳首演。“第六”有一个表意性的标题“田园”(Pastorale),并且其各个乐章也都有表意性的标题。这些都出自贝多芬本人。一般认为,标题音乐(programmusic)是欧洲浪漫乐派时期出现并繁荣的。而贝多芬正是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间承前启后式的人物,历来有“集古典之大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下简称“第五”,完成于1808年,并于同年在维也纳首演。“第五”有时又被称为“命运交响曲”,但“命运”这个名字并非出自作曲家本人,而是后人加上的,根据是:据说贝多芬在谈到作品开头的动机时,曾说过那是“命运在敲门。”我不赞同用“命运”来对这部作品作近乎庸俗的解读;但另一方面,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贝多芬在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创作后来被称为“第五”的交响曲。但只写了一个乐章就放下了,而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另一部交响曲,这就是《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以下简称“第四”)。与充满阳刚之气的“第三”和后来的“第五”相比,“第四”更多地具有阴柔之美。据说舒曼曾把“第四&rdquo[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以下简称“第三”)被很多人认为是最优秀的交响曲,在BBC评选出的“最伟大的二十部”中排名第一。“第三”作于1803-1804年,又名“英雄交响曲”。贝多芬本来为其取名“波拿巴特”(Buonaparte),因为当时贝多芬把拿破仑看作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但听说拿破仑称帝后,贝多芬改变了主意。交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贝多芬的交响曲是古典音乐的一个高峰。在BBC评选出的“最伟大的二十部交响曲”中,贝多芬是唯一一位拥有五部的作曲家。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不算没编号的乐谱手稿)。虽然在数量上不如海顿和莫扎特,但分量很重,每一部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有人认为,贝多芬的第一和第二交响曲还没有完全脱离莫扎特的影响。这话或许有些道理;但我听这两部作品已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以下简称“第四十一”,是莫扎特最后三部交响曲中的第三部。“第四十一”有一个别名叫“朱庇特”,但这并不是出自莫扎特本人,而是后人给加的。关于这个别名的来历和解释也有不同的说法和推测(见英文维基百科,本文最后有链接)。我基本倾向这样的说法:是由于有人感到作品的气势宏伟壮丽,与罗马主神朱庇特之名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