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8月15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赖恩典访谈节目播出之后两天,Chai静发帖说:节目播出前,我特意向赖恩典和常成致歉——“我尽力而为。但你们要有准备,这期节目可能不会有很多人看”。我的判断基于经验:抗战不是新题材,大众对他一无所知。一开始,这个判断是对的。前三个小时观看量只是常规节目的三成,但靠着口口相传,它到达了现在的水平,并仍在[
阅读全文]

——跨越世纪的文学与命运对话
“我和这个世界断了联系,在我的意愿和自觉中。”
——斯蒂芬·茨威格,《象棋的故事》
1942年,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流亡巴西的孤独岁月中,与妻子一同服毒自尽。这个结局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终点,也像是一声叹息,将那个动荡的时代送进历史深处。
茨威格的最后两部作品——《昨日[
阅读全文]

“语文来自生活,也塑造着我们”:汉语文的前世今生我们每天都在用汉语交流、写作、思考,但我们是否认真想过它的来处与去向?在这个"信息越快、语言越碎"的时代,汉语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某种变化,我们是否真的清楚它的明天和归途?本场壹嘉人文学社成立暨壹嘉出版十周年活动,我们荣幸地请到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为我们带来一次深刻的语言[
阅读全文]

“我认为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创造是其政治制度。”
阅读全文]

“在中国现代史上,与其说是救亡压倒启蒙,不如说是救亡推动启蒙。在中国现代史上,救亡曾多次成为启蒙的催化剂,甲午战败刺激出了戊戌变法;八国联军逼出了预备立宪;五四运动的直接诱因是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日军侵华则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如此等等。”本文作于2002年6月,李慎之先生突然去世的10个月之前。因《李慎之自述与文章集萃》一书的出版,[
阅读全文]

《尼罗河上的惨案》引发的风波李景端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作《尼罗河上的惨案》首发于1937年,当年一经面世即广获好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纽约时报书评》等权威刊物纷纷对其大加赞誉,后者更称其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侦探小说,……将悬疑推向新的高度。”我国迟至1979年才由刚创刊的《译林》第一次全文发表这部杰作,[
阅读全文]

“我青年时只能当共产党,一九五七年只能当右派,晚年只能当自由主义者。”--李慎之
李慎之(1923.8.15-2003.4.22)是中国著名的体制内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在燕京大学求学时便参与组织反独裁、争民主的学生运动,毕业后加入新华日报,后长期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多次作为周恩来的随行人员参加重大国际会议和外交出访活动。1957年,他因为倡导"大民主&q[
阅读全文]

“著名华裔美国数学家陈省身在临终前告诉他的亲密朋友和家人:“我要回希腊去了,那里是数学的故乡”。我有幸在中国攻读硕士学位时听过他感人至深的讲演。他既爱中国也爱希腊。在中国传统中,一个人在他去世后应该被埋葬在他的家乡,但陈教授选择了永远与希腊在一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物和理念超越了你的家乡、你的文化、你的种族、你的国家[
阅读全文]

本文由原南京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中队附和吴幼元口述,吴鸢整理,收入吴鸢作品集《鸢飞戾天:一位国军少将的抗战军旅实录》。汪精卫被刺是轰动一时的大案,吴幼元作为直接参与侦破的内部人员,有许多第一手资料。 侦破汪精卫被刺案经过 吴幼元回忆吴鸢整理 前言 二十世纪初,汪以刺清摄政王而名扬四海。1935年11月1日,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院[
阅读全文]

《嚎叫》案:禁书的能量(旧文重发)刘雁旧金山最有名的书店,毫无疑问是位于哥伦布大街的城市之光。这家书店兼出版社由诗人劳伦斯·费林盖蒂创办于1953年,因为出版“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嚎叫》而声名大振。书店连同它紧邻的维苏威酒吧,是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们经常勾留的去处,如今一同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老中青们必然到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