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啥辰光,来自不同地域的人,诸如河南人,或是四川人成为一些人开涮的对象。记得几年前就曾看到类似的文章,当时也没往心里去。近日又陆续看到类似的文章。更有甚者,据说北京中关村某些公司门前居然贴上“河南人免进”的条幅。如今这种“时尚”已开始惠顾到“东北人”,“福建人”,“安徽人”……。心中不由产生一些纳闷,觉得有些不吐不快。据说埋汰河[
阅读全文]
经历过大学毕业统一分配的朋友们一定还记得,那一刻和等待判决差不多。结果一宣布,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我有幸留校任教,那应该是我最理想的去处,因为当时我和她已是难舍难分。统一分配对学校和对学生都是两难的事情,所以当时若有人有错或是谈恋爱要求照顾,多会被派送到偏远的地方。像我这样在校违规谈朋友的学生,不被发配就算运气了,肯定是不会留[
阅读全文]
毕业二十多年,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们和青春靓丽的姑娘们已步入中年,六十位同窗五载的同学遍布世界的东南西北。从网上见到不少老同学的照片,变化之大令人感叹岁月的无情——它总是在无声无息中吞噬着世间的一切,包括人的肉体和灵魂。依稀中仍能辨认出昔日同学的面貌,回忆起当年校园生活的星星点点,然而最让我怀念的是那些与学习无关的片断,甚至很多细[
阅读全文]
苏州的小巷是除了“家家皆枕河”之外苏州的另一大特色。蜿蜒曲折的小巷夹在灰黑色的墙壁之间,前不露头,后不见尾,走在里面常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使你会想起戴望舒“雨巷”的意境,幻想着也有一个撑着尼龙花伞的姑娘,一袭红裙,悄然飘至你的眼前。抬头望着头顶晾衣的竹竿,你是否会渴望那紧闭的窗户突然打开,探出一张清纯少女的笑脸,不经意中将一方[
阅读全文]
江南六月的梅雨淅淅沥沥,当我再次踏上观前街这片久违的土地,我的心情正像这蒙蒙细雨浸渍着我对往事的回忆。离别十多年,旧物变新颜。若不是“采芝斋”,“黄天源”,“松鹤楼”的大字招牌仍能触及我记忆深处的那份情怀,眼前那些雕梁画栋,翘橼飞拱,五彩琉璃瓦装饰起来的店铺,怎么也不会让我相信,我又回到了曾多次倘佯流连过的姑苏名街。
二十多年前,[
阅读全文]
在中国那个造神的年代,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成了没有十字架的礼拜堂,而且还不只是在星期日,没完没了的大会小会,先唱圣歌“东方红”,然后开会,当主持人累了想回家睡觉时,再领着大家唱一曲阴阳怪调的“大海航行靠舵手。”那时孩子们也常随大人们去开会,看着那些上窜下跳,声嘶力竭的大人们,虽然不真明白他们在干什么,反正没事干,全当是免费看猴戏了。[
阅读全文]
秋风乍起,万物开始萧条,平时争奇斗艳的花草悄悄隐藏起往日的颜色,稀稀拉拉已凋零的叶子在霜降之前做着最后的挣扎。唯独那几株梅豆,仿佛刚焕发出生机,一串串紫红色的花还昂着头,在秋风中摇曳。随着十月的临近,梅豆花越来越多,越开越盛,为这满目的秋杀,点缀出一片小小的温柔。
梅豆是扁豆的俗称,五月初下种,出苗后,长时间是那样的弱不禁风,黄蔫[
阅读全文]
一九七六年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先是周恩来与世长辞,清明节天安门广场弥漫起“我哭豺狼笑”的呜咽,随后发生唐山大地震,二十四万多生灵瞬间阴阳两界,接着是“巨星”毛泽东陨落,紧跟着是“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帮”。不多久,又迎来了“你办事,我放心”的华主席像,农村各地再一次掀起“学大寨,赶昔阳”的热潮,可是知青们的心却是越来越冷。在苦闷迷茫中[
阅读全文]
数月前,看到这幅震撼人心的油画,情不自禁写下这首小诗(一)。
五.一二大地震再次震动我,于是写下这首小诗的第二部分。感谢油画作者的心灵之作。也请求作者原谅,未经允许转贴您的大作。
(一)
人生就像这川西的山路,
蜿蜒不平,处处布满着荆棘坎坷。
和你同龄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
你已经背负起生活的重压,过早的开始了艰辛[
阅读全文]
我搬到翠翠家两个多月后,翠翠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她住的房间和我只有一墙之隔,简易的纸糊天花板和没有一样。我们除了不吃一锅饭,不点一灯油外,进进出出每天总要照许多次面,真和一家人一样。只是翠翠和我说话总是简单明了,一句话能活清楚的,从不说第二句。还动不动在前面加上一个定语,要么“我大说”,要么“我娘说”,似乎她自己从来没有话要和我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