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紫藤阁

想在这儿开辟出一小块地, 撒上些种子, 抽出黄黄绿绿的芽, 以记录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还有那偶尔瞬间的心灵颤动
正文

母亲来信

(2006-03-21 18:29:09) 下一个

自从上了大学后,除了每年的寒,暑假外,其余的时间都只能靠书信与家中保持联系了。

仿佛成为惯例了,收到的家书中除了偶尔有几封是由父亲写的外,其余一般都是由母亲执笔的。这原因嘛,一来是爸爸的工作较忙;二来么,想必是缘自母亲耐不住对我的那份思念。父亲永远有父亲的威严,不是很擅长儿女情长的。每逢拆阅家书,心中总有一份淡淡的温馨,因为“母亲又来信了。”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父母之爱的不同。父亲平日拟惯了公文,语气中难免带有淡淡的“官腔”。开头照例是询问一番学业,生活的情况如何,中间介绍一下家中近日发生了哪些新鲜事,弟弟的学习进展如何,最后总结出对我各方面的要求和希望。而母亲的信却朴实无华,那细腻柔婉的探询就象在家跟我唠家常似的,带着浓浓的人情味。

母亲的爱总是细致而不无担忧的,总是敏感于我写信的间隔太长。“是不是病了,还是发生了什么事?”她每每不厌其烦的询问实则载荷着太深的挂念。我没想象过母亲接到孩子去信的心情,但母亲自己说她常常是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流泪为止。我虽是一个女孩子,但却是大大咧咧惯了。除非有事,否则总把写家信当应付差事,潦草完事,有时系,班里活动一多,就忘了这码事,白惹母亲担心了无数次。

记得去年返校后,又办手续又交费,一忙又忘了写封信回去报个平安,结果收到了家里拍来的电报,跟着爸爸来的一封信里把我狠狠地“说”了一通,因为母亲在家里担心得睡不好觉,整天唠叨着我怎么还不去信,是不是在途中发生了什么意外。念及自己居然不懂得回报母亲以经常的欣慰,真觉得自己是极吝啬了--和那份深厚似海的母爱相比。

有一天轻轻地拆开信,掉出来一张小画卡,这才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也许,所有的母亲确实比儿女更深刻地记着那一天,因为它是儿女生命的起点,更是伟大母爱随之诞生的一天。可是,天下又有多少儿女时刻记着自己母亲的生日?我惭愧无语。 母亲又来信了,我轻轻地拆开信,心中涌起一份温馨。

09/1992  

那日给母亲打电话,她说国庆节在弟弟家只住了3天便再也住不下去了,原因是看着弟弟每天清晨傍晚风雨无阻地接送世文(我弟妹)上下班,实在心疼不过,不如回老家心静。不禁莞尔。突然想起前一阵看的那部“人间四月天”,徐志摩的老母看见儿子抱着陆小曼上楼便心疼得躲在房里擦眼泪,“她怎么就这样折磨我的儿子!” 两相对比,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母亲的心呵,古今相同。 10/20/200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