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11)
2011 (248)
2013 (207)
2014 (113)
2016 (71)
2017 (58)
2018 (149)
2019 (195)
2020 (212)
2021 (295)
2022 (175)
2023 (110)
尘凡无忧的语言,辨识度高,不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她的诗结构匀称,语言干净,凝练,含蓄,注重节奏,气韵流畅,也有中国传统诗的跳跃。有的诗读过一遍就会留下深刻印象,有的耐人寻味,可以一读再读,有的甚至令人着迷,那是她诗歌的魅力,或魔力。
《你,渺小而清晰的女人》
你,依旧是虚置,过往
被完美无瑕地抹去
烟花的盛景,还不曾命名
那倏忽而逝的一瞬
你,渺小而清晰的女人
站立,显现
在消散的时间之中
既不捕获,也不归顺
这首小诗过目不忘,言简意深。审视自己,看透凡尘看淡人生,不捕获,无欲无求,不计荣辱得失,这样就能无忧。怎样看才会渺小而清晰?从远处看,保持距离,甚至可以感受到对自己的疏离。同时又想看得清晰,就要用望远镜。诗人甚至在显微镜下,用手术刀仔细剖析自己,血肉清晰可见。一个普通女人一生的故事,不论是跌宕起伏,还是平淡无奇,似乎都可以被抹去。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生只是倏忽而逝的一瞬,但这一瞬也可以值得骄傲,只要不归顺,保持尊严和高贵,赋予飘忽的人生厚重的质量,只要以这样的形象站立,那就不可能只是一个虚设。说虚设是谦卑,即使没有成为盛景,也有自己的风姿,可以遗世独立。
《不舍》
总是举棋不定。你不能理解
一只蚯蚓的拖泥带水
那深植的土壤,埋藏着一棵树的生命
离开,就是死亡
我爱,叫我如何舍得
放下你的名字,挥手
同自己作别
这也是一首小诗,只有七行,比《你,渺小而清晰的女人》 还少了一行,但同样微妙传神。举棋不定,是因为舍不得放弃,假如放弃了,就是背弃自己,就像一棵树放弃土壤,会失去生命。这里强调的是拖泥带水,不干不净,显然是因为控制不住,身不由己。即使想放弃,或有赴死之心,也欲罢不能,因为还有爱。爱,可以让一棵树枝繁叶茂。这首诗既是抒情的,又是意象的,像这样的诗就是好诗。
《盲区外》
月亮挂起来,游荡的魂
便开始出没。踏雪无痕的行迹
似乎无踪
天眼在视线的盲区外睁着
摄录一朵月亮花的被催眠。以及
那两片摘花的唇
如何吐出
蝴蝶般美丽的谎言
整首诗以意象说话,生动鲜活,语言质朴,经过前面的铺垫,在盲区外天眼看见摘花的唇,如蝴蝶般翻飞,在雨中,或在阳光下,那么美丽,但也会吐出同样美丽的谎言。特别是最后这一句实虚相生,完成了具体到抽象完美的提升。只是“摄录一朵月亮花的被催眠”这一句读着拗口,要不是为了陌生化而故意为之,就是这首诗的瑕疵了。即使故意为之,也要合情合理,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然。
《唤不醒的沉睡》
黑夜之下,白玉兰的面目是黑的
何况夜行的影子。鸟鸣孤单
穿梭在尘世的睡梦
草木醒了,蛙虫醒了,月亮醒了
都不是
它呼叫的那朵花的名字
读这样干净的诗,会令人怦然心动。孤单的夜鸟没有睡着,它总是那么精力充沛,它是守夜者,不停穿梭于睡梦里。它替公鸡报晓,它想唤醒的可是樱花?嘴唇想摘的花?还是一花一世界的花?而那朵花宁可长睡不醒,那似乎是比死亡更安静的睡眠。鸟和花一动一静,形成诗内部的张力,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作者带着读者在黑夜里踯躅、观察、感受,仔细品味。小诗结构严谨,灵光闪烁,尤其结尾,很好的跳跃,语言的空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升华了主题。
《黑不见黑》
你的白日,都是徒劳的挣扎
黑河从天上倾泻下来
你便顺从地取出
心内奔突的不洁。“黑不见黑”
你多此一举地
拍拍凹陷的胸口。那个瘦小的良心
早已安睡
良心居住之地心脏缩小了,胸口凹陷下去,拍一拍会陷得更深。反正在黑暗中看不见,反正瘦小的良心早已安睡,已无法感知,就让奔突的不洁倾泻下来,大江东去,顺其自然,不去抗争。然而不抗争是不可能的,不得不挣扎,在安睡中也要挣扎,就像我们生命的状态,一次次徒劳的挣扎。这首思辨的诗凝练含蓄,语言朴实恬淡,一样令人遐想联翩。感觉这首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每个字都如一滴生命之水。读者真是有幸和这样的文字相遇。
《最后的繁华》
那么久了。我的彷徨,终于落入深秋
看两排红枫最后的繁华
怎样裹紧,无数寂寞的人字
如我,独自此时————
与你并肩的欢笑,从时光深处
扑面而来。回音旋转。纯白记忆
漂浮在落叶碎裂的声音之上
我踩着刀尖,一步一步
走过往事。这遍地干涸脆弱的红色啊
多像爱,正缤纷地死去————
像《最后的繁华》这样熟烂的悲秋题材也能写出新意。第一行由虚入实,再由第二行的实入第三行的虚,虚实相辅相成,循环往复,不断推进。最后诗人呈现给读者读懂时间,生命沉淀之后看到的图景。阅读这首小诗,有身临其境之感。整首诗气韵流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有很强的表现力。
而《秋天的天空》一览无余的敞开,“鸟儿一只一只掉进去/不曾摇动出/丝毫涟漪。”那是龙卷风不曾留下痕迹的天空,那是蔚蓝剔透的天空,宽广深邃而厚重。诗人的好诗不胜枚举,比如《雪下面住着一整个村庄的人》,《我忘记了,我们只是陌生人》,《是开始,而非结束》 ,《海上的人生》等等等等,不一一赘述。
从以上的诗作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文字间充满对世事、对人生的体察和感悟,既有理性的色彩,又不乏诗意,诗里随处可见随性的,跳跃的,贴切的意象,充满敏锐,别致,奇幻的想像。理性与感性相生相成,相映成趣,使诗意得以拓展延伸。总的说来,无忧好的诗作,已经接近诗的本质,在理性的诗里有形象的血肉,在感性的诗里有理性的骨头。
我不想吹毛求疵,但还是应该指出,在作者的有些诗里缺少生动的细节,意象或具象不够丰富多彩,诗里缺少画面感和立体感,写的是感觉的诗意,但事实的诗意不足。应该说她的小说也有类似的问题,缺少女写手的细腻,也许是作者的气质使然。这些诗作往往太注重观念,站得太高,用力过猛,好用大词,姿态大于内容,理大于形,言多于像。有的诗作少了真实的情感作支撑,少了平常心,给人的感觉是矫情,伪抒情,或无病呻吟,空洞无物,这些必需引起注意。无忧有自己的审美情趣,但我觉得她的诗和她的小说一样视野不够开阔,覆盖的疆域太过狭窄,似乎是单向度的书写,一再重复自己,作者应该扩展自己的诗性空间。也许这些只是我的误读,说出来不要见怪。学无止境,写也无止境,无忧在现代诗歌里已找到自己的存在,有自己的风格——这正是一个诗人追求的目标,可喜可贺,希望她以后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点,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