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竹立家:以公正为核心,是重构改革话语的基础

(2013-11-09 11:39:42) 下一个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折射(之三):   重构改革话语,公正就是改革的核心。在社会矛盾激化的当下,强调公正才能得到社会认同。

学界对此次三中全会很关注,原因是中国社会处于双重转型期。如何走过这个社会矛盾激化、发展困难重重的时期,中央必须重建社会大多数认可的“改革”,就必须以公正为核心重构改革话语。这次会议要有一个定调、定位。定调是改革的路径、改革的方向。定位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自身的建设和改革,政治启动体制改革,政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在社会体制下,包括在其它国家文明体制下,有充分的自我表达机会就不会产生暴力,有正式的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老百姓才会感到有依靠。
   
原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备受关注的原因,是当下复杂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观念方式、思维方式,造成我们对于人类文明未来的预期是多样化的。同时中国和其它国家不一样,和发达国家不一样,我们还处在重大社会转型期,很多矛盾问题的产生是文明转型和社会转型叠加所形成的。因此,中国现在遇到要解决转型中的问题更多,难度更大,需要我们有改革的勇气来推进改革。社会转型把我们带入对未来充满预期的时代,对政府的预期非常大,大家非常关注这次会议,因为这次会议会有一个定调、定位。定调是改革的路径、改革的方向。定位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自身的建设和改革,政治启动体制改革,政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十八届三中全会很重要被广泛关注是,因为我们处在双重转型期,转型期的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大家期待有一个比较好的回音,让老百姓看到中国发展的希望,看到中国梦实现的路径,看到中华民族振兴的可能性。三中全会一直是中国重大的公共政策、战略性方针密集发布、出台的一个时间,所以三中全会历来很重要,它是一个战略性会议,是一次关乎党和国家发展前途的会议,是一次关乎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会议,是一次关乎民族未来走向的会议,所以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与地位。

如何理解“改革范围和力度都将是空前的”?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现在进入新的改革时期、改革阶段。35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一次伟大的社会结构性的转型。什么叫“社会结构性转型”?在社会主义体制里引入了市场因素、市场体制,尽管这是逐步完成的,但在社会体制里纳入社会因素、市场体制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现在又面临着一次结构性升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如果说30年前存在着普遍贫困问题的话,现在是存在着普遍公正性问题,这个矛盾不能回避。现在社会有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社会不公正造成的,这些不公正性包括分配、权力运行规范等。我们要在社会主义体制因素里关注社会管理体制和政治行政体制的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和政治行政体制建设的目标是要解决社会结构性问题,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改革里。我们必须要开放:观念开放、体制开放,要吸收新因素来充实完善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政治行政体制,目标是要解决社会公正性问题。这点我们必须坚信,所以我始终提两点:未来30年我们必须以公正为核心重构改革话语一是改革要有价值高度。是改革必须以公正为核心,重构改革话题。30年前我们以经济为中心构建改革为话语,未来30年我们必须以公正为核心重构改革话语,话语体系要变,思维方式要变,观念要变,把“公正”突出出来。所以我说改革要有价值高度,改革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来设计,我们说的中国梦也好、科学发展观也好,按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来设计,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团体利益或者一部分利益来牺牲民主利益、国家利益、社会主义利益,这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必须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30年前的改革开放正是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市场活动才形成了今天的繁荣和发展,所以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是改革的动力。未来改革更应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地政治参与、民主参与,使人民群众成为我们的权利主体,成为推动改革的主导利益,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改革任务更加艰巨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全面深化的改革与开放,“全面”这个词很重要。“全面”不光是经济体制,包括政治体制、行政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文化体制,都要进行改革。这次我们以公正为核心重构改革话语,真正面对的是分配问题和权力问题,而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改革领域。所以这次任务更艰巨。

改革如何让民众满意?

中国智库将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现在媒体对“383方案”解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智库在中国重大会议之前发表自己的政策建议,这在共和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不过这只是中国官方众多智库里的一个智库的研究报告、政策建议,并不代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些内容。当然提出的这些东西,可能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内容有所涉及,因为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最近这几年社会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智库在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决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是肯定的。

改善民生的措施将重点讨论

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民生改善问题,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土地,但事实上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改善民生的这些措施。我们现在要抓住重点是离民生最近的,离民生最近也就是离老百姓最近,也是老百姓最渴望的,所以土地制度改革、经济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都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但在这次报告里不会详细说,不过都会点到、提到,也就是发展方向,具体改善就业,怎么改,户籍制度怎么改要经过认真研究后才行,但拖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中国改革处在重大转型期,这个转型是确定的:转型方向必须让老百姓满意。这是一方面,从经济角度来讲。

必须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改革里

另一方面,30年来的发展,中国富裕了,但又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怎么分配。现在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权力对资源占用过多是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老百姓强调自己的精神价值,希望能够在社会里感受到公平,希望感受到权力很谦低,希望能权力恭恭敬敬地为我服务,而不是专横跋扈,对老百姓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腐败。我们现在到了以公正为核心的改革话语,而公正首先是分配的公正,要实现分配的公正必须对权力结构进行改革,所谓权力结构是按照社会主义宪法的原则和价值真正确立人民群众在权力结构中的主体地位。资源少数人分配,老百姓不能参与分配,不能参与自己的征求意见,那这种分配肯定就是不公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应该重点关注分配问题,因为中国社会转型已经到了下决心、以公众为核心、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为趋向、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改革阶段,社会主义体制的价值、社会主义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主义。

民众的期待与改革的结果会不会产生落差?

好多问题还是要给改革以空间,不能一刀切

我们关注改革首先要关注两点:一点是改革的传统文化环境。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国家,在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下形成了民族心理和社会心理,中国老百姓对改革怀疑度比较大,对政府的听从力比较强,这是中国传统所形成的社会心理结构。因此在谈改革时,比较照顾这种民族心理。换句话说,好多问题还是要给改革以空间,不能一刀切,要一步一步积极又稳妥地推进改革。如果改革一步到位,在中国大环境下是不可能的。二是制度环境。现在中国制度环境是一种有利于改革的环境,有利于改革的环境必须利用好,不能对改革的措施、改革的领域着急而一刀切,分析不透彻而匆忙出台一些改革措施。总的判断是,由于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影响,对于中国改革赞成渐进式改革,所谓渐进式改革不是不改革,拖延必要的改革,而是我们在重点环节看准、抓稳、积极稳妥地推进这样的改革,改革是大趋势。

文明体制下,老百姓不会产生民粹主义情绪

“民粹主义”完全是专制体制下的一个概念,在民主体制下没有“民粹主义”,因为老百姓都是通过有序合理的渠道来规范政治和民主参与,不会发生“民粹主义”的倾向。在封建专制下会发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事件,会发生狡猾、愚昧或残酷、暴力、自残、相互残害,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自我表达能力非常差。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包括在其它国家文明体制下,有充分的自我表达下就不会产生暴力,有正式渠道发表我的意见,老百姓才会感到有依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