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高考恢复三十年(2): 高教的规模、质量与错位

(2007-10-20 14:54:08) 下一个
  
三十年前的10月22日中午,高音喇叭转播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第一条新闻就是,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决定,从今年起,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从此,多少人的人生轨迹随着这条电波就此发生了变化。
 
三十年过去了。今天,不知怎的一片盲然,心里竟是空荡荡的。想写点什么,但无从写起,......

翻开中国教育部的网页,关于“三十年”这一点,什么也没说。倒是歌颂现在的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过三十年的变迁,先是恢复高考,再是强调精英教育,然后是高等教育大扩招下的大众化阶段。说是三十年走完了其他国家五十年才走完了的路。
 
1。 精英教育
  
虽然,在恢复高考的初期,和各行各业一样,全国举步为艰,但成绩斐然,不时地被世人称颂。三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对中国的人才培养有目共睹。不仅造就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人才积累,而且对世界各地各业的人才输出也是前所未有,他国少见。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精英教育显得非常可贵。能成为精英的教育者难觅,能成为精英的人难得。虽然还有一部分不适时宜的人在坚守着传统教育的地盘,在之乎者也中品尝着五千年文化的芳香,在瓶瓶罐罐中洗刷着新科研新技术的未来,但可见的不远的将来,那些个精英教育式的科系和研究室,可能很快就会成为中国难得的古董和少见的珍品,只有在回忆录里(中国还没有教育博物馆和科研博物馆)可以寻见。
 
原因是,强调精英早被讥为老掉牙和不合时宜。中国的精英教育模式正在被不断地削弱。除了几家老牌大学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精英式的、“赔钱”的专业;“忘我”的实验室、研究所早已不多见;残留的“精英”式教授和讲师,也正在被社会化的金钱浪潮所淹没。就连那几所老牌“名校”也被金钱世风刮得七扭八歪,慢颤地走向世俗化。

如今这世道,一切都以钱的多少、房子的大小、车的型号来计算一个人的价值,大学别无例外地用营收(美其名曰:创收)的多少来品价一个大学的优劣。不知是教育的腐败,还是世风使然,反正一切都围着以钱为钢这个铁律运行。

2。 大众化教育

有人说国际上有一个定量,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标志就是高考入学率达到15%以上。单从数量上讲,中国早在2002年就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今年,全国的毛入学率已达22%,高校的在校生已有2500万,每年毕业生都超过400万(2007年是413万,劳动部说,明年会达到495万)。可以说,“教育”已经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产业部”。
  
现在,教育理念,教育结构,教育体系,乃至教育的价值,正向大众化大踏步地迈进。培养灰领的时代已经来临并在全面地实践。其规模之广度、涉及之深度、发展之速度,可以说在人类史上、在现今的社会里,都是开天辟地的。

大学的腐败和世俗,就像干部的贪污和二奶问题一样,已经全面社会化。大学不再是一片净土。问题涉及的官渡和深度已不再是一个调整或高教改革可以一言概之的。那就像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暴雨,洪泽遍地,已不是那个所谓的教育家或那所所谓的名牌大学可以抵挡着住的摧枯拉朽般的洪流。

3。 通才教育

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通才的培养成为主流。它强调人才的才艺结构要与社会人才的需求结构接轨。

通才教育,本来是不可厚非的。早在恢复高考初期,培养通才、跨系教育就已经是教改的重点。由此,中国才产生了学分制和选修课。因而培养了一批知识面广、思路开阔的一代精英。

然而,当教育矫枉过正,到了全国一面倒的时候,就让人不可思议不可接受了。就像一切"要与国际接轨"一样,全国大学千篇一律地扩建,大、全、广成了如今教育的时髦,成了辨别好坏和称道的唯一标准。

专才被忽落了。中央音乐学院培养不出李云迪,清华没了水利专家反而管理学院成了香饽饽,同济一下子上了一堆经济系还找来了一个冒牌院长,北大没了王力也造不出华罗庚,上海交大磨人家的芯片贴自己的牌子叫创新,....好大喜功、浮躁、作假到这份上,你说还有什么是真的是实在的?没了专家,人人都成了万金油。科学攻坚成了上世纪的典故。

4。 大学结构的严重错位
 
为了扩大招生,那些精英教育时代的重点院校,在大扩招中承担了扩大规模的重任,从而使这些重点院校快速地膨胀,膨胀到无所不有,无所不能。伴随着快速地膨胀,也快速地释放着自已的能量。不是说你原来工程好,你建了理科也就好。本来优质的系科被淡化了,资源被分薄了,导致了原有的教育质量全面下降。

现在,没人再敢提再敢推崇精英教育了。就连老牌大学,也没人强调十年树人、培养一流人才的理想和观念了。大学成了工厂,每年比谁的营收多,看谁生产的博士帽多。没人再过问学问,尤其那些艰深的学问。在学位的帽子下,学问变得苍白无力。君不见,有个好学位比有个好学问不知要值多少钱多少权。就连那些个明确定位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明星学校,也在满天满地的大量做着商业味极浓的广告,极力增加那些功利的、职业化的、本来属于中专大专级别的技能教育,极大地削弱着非功利的、非职业化的、需要时日培养但极具更好就业前途、奇货难得的精深专业教育。

讲白了,天天喊着要做世界一流大学,可不务正业专找容易的作,去抢本来属于中专大专的饭碗。反过来,中专大专不好好培养一流实干的、精益求精的技工(像日本人韩国人那样的熟练技工,像台湾那样的模型工),而是去攀比什么学士硕士,结果培养了一大堆不伦不类的所谓人才。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毕业就是失业的由来。劳动部说,去年的413万毕业生,就业率约72.6%,就是说有115万没有找到工作---四个里面就有一个。这个学年马上又有495万毕业生,哪又有多少人毕业就失业呢?
  
还有,北大在卖方正,清华在卖同方,乐此不彼。别的大学也有样学样,你卖光华MBA,他卖长江eMBA,....大学成了组装工厂,也成了学位帽子复制工厂。

整个国家的教育结构严重失序。其他行业有国企,私企,中外合资,家庭企业,开创了不同层次的经济结构,并向全球开放。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唯公立高校是尊,私立的、民办的、成人高校、职业高校、自考等等,都成了另类。教育部不给他们钱,社会排斥和歧视他们,造成了全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浪费。
 
相对于恢复高考初期来说,现在的教育方针和用人方针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一些研究生招收简章里,明确表示不考虑自考学生;在政府机关招聘人员时,也明白地列出不招收这些非公立高等教育教出来的学生。这样的国家现象和政府行为,不是明着否定大众教育的下端产品吗?不是明着告诉高中毕业生,你们所有人都只能报考公立高校,不要考虑工业中办公室里大比例实用的中专大专生吗?这种歪风,明显地造成了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造成名校的负担,也造成了合格技工人才的缺乏。因此,中国出现了个怪现象:虽然现在大学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招收的数量越来越大,但合格的人才好像越来越少。
 
5。 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倒置
 
过去几年快速发展的大众化教育,使国家人才储备发生了极大变化。由于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使得高教体系严重错位,资源分配严重倒置。

国家为了优化高教,为了节约资源,教育部完全垄断了教育资源的分配。虽然国家对高教投入极大,却很少看到二流三流的大学有什么大进步。还使得教育界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名牌大学老师的实得工资不如一般大学老师的实得工资;
---名牌大学的试验室校舍投入还不如一般大学;
---读一流大学(北大、清华)所付的学费和开支,还不到读三流四流大学学费的一半。

这现象显然违背了大众化教育的初终和精英教育发展的规律。本来,清华北大是不需要国家大量补贴的,学费再贵也照样可以满员招生,是不愁经费的,要高名誉付高学费本来就是天经地义。

然而,教育部却把大量金钱放到了北大清华,放到了华工这些本来就会“创收”的学校,反而本当扶植的二线三线教育,却没有充足的教育经费,他们只好收起高学费。这样,不符合教育法规的高教育收费就出现了,问题之严重,已经出现了孩子考上大学老子上吊自杀的怪现象----这是恢复高考初期,想都不用想的问题。由于教育部在分配经费上严重倒置,才导致了如今全国教育体系的严重错位,也就导致了大批的毕业生严重失业的根本原因之一。

很明显,这种倒序现象还在继续。不论你是精英化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在这种结构失序下,造成高教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造成全面就业的严重困境。
  
6。 对高等教育的思考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大,产出大,管理复杂。现有的教育部体制,管人、管钱、管晋升的大一统结构,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尤其严重的是,很多方面缺少监督:把教育经费投股市,把教育经费投房产,把教育经费做旅费招待费海外头衔费的现象,比比皆是。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除了那几所明星学校之外,实际上受教育者分摊教育成本的比数极高。你去看看,占全国在校人数30%的一流大学,占着全国高教资源的一半。占全国在校人数65%的二流三流高校,获得的教育资源不到全国高教资源的三分之一。这些二三流学校的学生自己掏腰包分摊教育成本高达40%,比西方国家的20%,和中国名校的10%,相差也实在太大了。
 
教育部的资源分配偏执,一流大学的不合理收费,二流三流大学的盲目扩建,都逼得这些学校的学生必须支出高额学费,才能维持学校的开支,维持那些高层的挥霍,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眼下“上学贵”这个问题的形成和蔓延,成为如今社会大众非常关心的四大问题之一(就业难,上学贵,看病难,买房贵)。

“上大学致贫”成了一些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怪现象。恢复高考初期“送子上学”的欢乐不在,反倒成了多少家庭的愁魇。为什么推广大众教育,反而走向了反面,不是值得“和谐”的人们要深刻思考和反省的嘛。
  
-----既然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不归路,那么教育部就该按照社会市场需求的多层次结构,建立不同层次的大众化教育体系,要清晰地确定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定位。
 
1)某些高校还当坚持精英教育。这些学校不要多,也不要大;科学需要它,社会需要它。
2)既然要推广大众教育,那就要均衡发展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给当受教育者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机会;
3)教育部应当从社会的实际承受力出发,建立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制度---比如像加拿大的按就读人数分配资源,让这些受教育者得到公平的教育经费资源。
 
当然,你要进入顶尖学府,要享受额外的国家资源,你就要付出额外的代价。当然对于一些条件贫困的极优生,学校和国家当给学校一定的补贴,就像补贴那些长江学者一样,而不是给他们的生活造成负担。
  
-----教育已经产业化,这行产业的资源是整个社会的,不是那个地区那个部委的。原则上,整个社会对它都有批评监督的义务和权利。其实,现在这个产业不仅严重地超支了,而且家家以卖地(卖市中心的地换偏远的地)、卖房产(主要是卖给员工及其子女)、卖学位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就像一家家只知追求产品数量,不管产品质量的工厂,这已经成了中国高教人人皆知的公开事实。大街上小打小闹贩的是“真的假文凭”,他们披着合理的外衣光天化日之下公开卖的是“假的真文凭”。研究院和政府机关,你为什么只要“假的真文凭”,而不要“真的假文凭”者,哪又有什么两样呢?!

恢复高考时期,全国人民形成了共识:教育是立国的根本,科技是经济的先行,国防是国家的堡垒,发展是富强的硬道理。如今一切照旧,只有“教育是立国的根本”被变得面目全非。孰是孰非,孰好孰坏,社会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就像文革的过错一样,任何的过错都跑不了,都要由自己或下一代来承受。历史会写下铁的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Outlier 回复 悄悄话 教育界中的弊病只不过是中国大社会中各种问题的一个缩影。人心的浮躁,领导者的短见,好大喜功,和追求最近期的表面上的效益,都充斥着教育部门。现在大学里真正的学者越来越少了,因为这些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和推崇的。踏踏实实做学问不如满嘴胡说八道的人热门。真正知道教育应该如何搞的人,那些会有耐心着眼长远利益的学者和领导,反而在现今的中国做不到领导位置。要我说,近期是无法期望很像样的改变。国内绝大部分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还没有敛够),造成有这么多穷人,有点钱的享受得还没有缓过劲儿来,我们只能假以时日了吧。
金色的麦田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

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唉!
songwaimai 回复 悄悄话 好文,有深度有广度!!!1

强烈推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