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9)
2007 (150)
2008 (104)
2009 (87)
2011 (165)
2013 (141)
2014 (167)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了我国的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中科学院研究生院如是说.
时隔20多年了, 还是那四个第一, 真没出息. 其中两个第一还都是我所认识的:
中国第一个工学博士, 我的师兄, 比我早一届. 由于文革的耽误, 他比我大了10岁有多. 那时候, 才华横溢, 功底雄厚都没得说. 毕业时他也够风光, PH.D 学位证书是在人民大会堂授的--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讽刺的是, 由于老婆孩子的户口问题, 毕业后去了合肥的中国科大任教. 那时作学问的清廉, 导师是有名的学部委员, 连这中国第一个工学博士的老婆的户口问题都解决不了. 后来科学院里的所室大调整, 3000多研究人员的大所分成了两个. 他被聘为了调整后的所长, 全家从合肥搬到了黄庄. 那已是10年后的事了--到了那年份, 阿狗阿猫都可以进海淀了.
由于中关村玉泉路学习科研两头跑, 大家见面的机会几乎为零, 多是年结开会时人人必到, 才见上一面. 记得一次例外, 他病了, 不能去玉泉路讲课, 十几个学生等着呢, 主任让我去代课. 我骑了那常州生产的金狮自行车, 见面拿了讲义.
研究生的课, 本来每堂都是独立的TOPIC, 讲者也不一定相同. 学生自然习以为常. 对我来说那可是不一样, 那是我第一次没有备课就上了讲台, 那是我第一次没有看讲义就讲了两个小时.... 并且还是给我同龄的人讲---学生的水平, 可不是囫囵得的.
那次讲的效果如何到如今都不知道. 二十多年来在北美从未碰到一个那堂课上的学生. 只有一个在澳洲的----还是后来听过我课的说, 你那时讲的东西我真的不懂. --- 现在想来, 真有点初出茅芦不畏虎, 多有误人子弟之嫌.
这多年, 去北京都是来去匆匆, 也没见过他这位搬回了海淀的位高权重的老兄.
中国第一个女博士, 我的同事, 跟我同届. 由于文革的耽误, 她比我大了5岁多. 由于不同导师, 没有同堂上过课. 第一次知道她, 是因为她的博士论文. 我的老师作评审, 我这作学生的任务就是得先读她的大作--挑错! 因次我成了"中国第一个通读深读狠读中国第一个女博士的毕业论文的人". ( 换言一下: 由于我的通过才有了我的老师的通过, 有了我的老师的通过才有了她的博士论文的通过, 有了她的博士论文的通过才有了她的第一个女博士的头衔---逻辑与时序如此,不是臭美.)
后来在同一单位工作, 常见面.
后来她嫁给了我们的室主任, 北大毕业的一代才子; 还闹了一城风雨.
后来她去了布朗研究所. 20年了-- 没再见过.
----
*1. 在北京, 那时说"去海淀" 指的就是"中关村+黄庄" 可不是现在的海淀区. 不同啊! 那时候的四季青人民公社现在也没地种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