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铁姐们(28) -- 白马王子

(2006-01-22 19:22:24) 下一个


父亲比母亲大三岁,又不同系,他们之所以能遇见,就是因为他们都参加了“文工团”,也就是那时学校的学生文艺团体.

父亲是文工团团长,在文艺方面的“权威地位”,是不容置疑地.
对于他们年轻时的风花雪月,父母自己倒讲得不多.艾文所知道的,都是从他们同学聚会,其他叔叔阿姨那里听来的.
记得有一次,母亲的一个“闺密”对她说: “你爸爸那时候,可是全校的‘白马王子’,放学路上听到他在广播里朗诵,把我感动的一路流着泪回了宿舍.”
艾文对这一点将信将疑---她只见过父亲在台上朗诵校庆诗歌的样子,或许她无法体会他们那代人的热情,她觉得那种歌功颂德的诗歌并不怎么煽,不过她却清晰地记得,那个阿姨在提到“白马王子”的时候,声音忽然一下子高了八度.

可能是因为父亲年轻的时候长得很周正,很符合那个年代的审美----中央台以前有个播音员叫“杨柳”,据说有点像父亲年轻的时候.所以父亲很喜欢他,常说自己要是有个儿子,就该长成那样.于是每次只要他出来播音,艾文和老姐就会对父亲嚷嚷: “快来看---你的儿子出来啦!”

那种帅法并不是艾文喜欢的,觉得太传统,不够洋派.唯一看上去有些洋气的地方,就是老爸一头自来卷的波浪发,随意梳理一下就像现在发廊做出来的发型.
但艾文觉得父亲的眼睛很亮,很有神,常常看她一眼,就让她觉得自己的全部心思都被他看穿了.从老照片上看,父亲小时候眼睛就亮,戴个“八角帽”,长得很像<闪闪红星>里的潘冬子;嗓子也亮,就被学校挑出来去参加歌唱比赛,就唱<闪闪红星>的主题歌.
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有些像他父亲,站在那里,腰板挺直,双手插在裤兜里,一副英姿勃勃,意气风发的样子.

艾文觉得发小姐妹俩从小就对“男色”,有天生的敏感性.因为她们早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对艾文的爸爸做了点评:“你老爸真帅,看起来真年轻!”(那时候父亲三十多岁,正当壮年.)
可是在后来见到上高中的表哥后,她们又异口同声地夸奖:“你表哥好帅!好象周润发!”
足见"帅哥那么多,惦记几个不是惦记?" 还有---当然了,总是越年轻越好…

母亲会爱上父亲,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爱上了他的貌,不然她就不会在几十年后不满地对艾文姐妹俩说:“放着你爸做个样本,结果你俩谁也没找个帅哥回来!”

艾文小时候常问父亲:“你年轻的时候那么风流倜傥,风趣幽默,怎么找了我妈这么个干巴无味,就知道唠叨柴米油盐的老婆?”
父亲就会很一本正经地纠正她:“说话要小心 ---‘倜傥’是有的,‘风流’是万万没有的!”
这一点艾文倒是相信,因为她知道他们都是彼此的初恋.

父亲那时最大的幸福,除了在舞台上叱咤风云以外,就是和母亲从学校“压马路”,一直压回家.
据母亲讲,两家因为都住在M市老城区,且离得挺近,所以文工团周末活动完了,就一起散步回家.而这也成了他们恋爱的开端.

对于母亲这种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地“恋爱开端”的说法, 艾文表示怀疑---因为她清楚记得有一次,全家散步到学校后墙,看到教学楼那一排明亮的灯光,父亲对母亲说: “那时候,咱俩压马路走到这儿,我一看到这灯光,心里就不踏实,觉得又风花雪月去了,没有好好学习.”
母亲就不以为然地回答: “我从来就没觉得不踏实过---反正到了考试谁也考不过我!”

由此可见,母亲对父亲的成绩,是并不重视的,那这开端,多半是因为父亲的“貌”吧.不过,这样说不公平,因为父亲的成绩也不错(那时候学校很严,如果专业成绩不好,是不让参加文工团的),只是不像母亲那样次次都是NO.1.

艾文总羡慕父母年轻时的浪漫---在她家从文革中幸存下来的唯一一本,有父母年轻时演出剧照的相簿里,有这样一张照片: 父亲坐在桌子上,一手撑着桌子,一手指向远方,目光也炯炯有神地望着手指的方向,一派指点江山,展望未来的激昂;而梳两条马花辫儿的母亲,则坐在桌旁,双手托腮地撑在桌上,噙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歪着头满脸憧憬地也望向父亲手指的远方…
他们当时具体演得什么,艾文从来就不甚清楚,只是每次看到那张照片,她脑海里就想象他们俩就这样坐在舞台上,台下所有人都见证了他们这“夫唱妇随,琴瑟和谐”的爱情,那该是怎样一种叫人望尘莫及的浪漫和幸福呀!
(艾米&HY,一边偷着乐去吧!)

艾文曾经觉得,母亲找到父亲,是她此生最大的幸福;可等到了大学时候,艾文又觉得父亲此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娶了母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