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人时空

不求逐浪多沉起,但愿随风永荡飘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之初,性啥啥

(2010-02-18 17:17:32) 下一个
人性善恶之争久矣。这种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个是善恶的标准问题,另一个是人之天性在这个善恶标准上的取向。

中国古代对善恶的标准的争辩通常来自不同的学派。儒家学者和老庄学者对善恶的争辩就非常激烈。孔子以"仁"为儒学的基本范畴,纳"仁"入"礼",形成"仁"、"礼"结合的仁礼学说,进而以仁礼学说为指导提出"天下归仁"的"德治"纲领,并以此来教化人民,让人民以仁礼作为善恶的大纲。

对此,黄老学派决然相反,庄子说:“圣人出,大盗生。” 他认为社会的大恶就是出于这些所谓圣贤的教化。人本来是朴素的,安上“仁”"礼"的衣冠,就变得可恶了。更有甚者,还将此演绎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极端结论。不过此话还是有一番道理,那就是,你将所有的人都用文明教化成好人,或者说天下坏人都死光了,不过多久,这些好人中也会分化出一些坏人来的。

由于善恶标准不一,人性善恶的辩论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同样一种人的本性,张三说善,李四说恶。比如,人本性中有一种在饥饿状态上争夺食物的本能。你可以将其描述成贪婪将其放在“恶”的一边,也可以将此描述为人类乃以生存的竞争本性而放到“善”的一边。

这样一来,人性善恶之争论就成了单纯的“善恶”之争,而与人性无关了。古代的思想家还是能够从这个“善恶”争论怪圈中跳出来,直接进入人之本性的辩论。其中有一个辩论就是人到底有没有相同趋向的本性,或者说人到底有没有天生统一的本性。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就写了一场自己和告子的辩论,我ZT出来:

【ZT】告子曰:"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ZT】


告子的思想是,人生下来本性并没有什么特定趋向的,人性就像一潭湍流。东边绝提,它就留到东,西边绝提,它就流到西。实际上告子提出的是“人之初,性可善可恶”的思想。

孟子不同意告子这样的思想。他是个很高明的辩论者,为了宣扬他的思想,他利用了告子话中关于人性如水的比喻。孟子说:“告子老先生您说得对,水的确不分东西,但水是分上下的。水往低处走,该是其固有本性吧。好了,水既然老往下面走,那人性也是有先天趋向的,人一出生人性就向善的方向跑。”

孟子的这段话说得很巧妙,但不难发现其中的诡辩成分。按照这个逻辑,你可以搞出许多“人之初,性啥啥”的理论来。你可以从水的物理性,搞出“人之初,性本柔”,也可以从水的化学性,搞出“人之初,性本融”来。

不过你不得不佩服孟子的智慧,他借告子人性如水的比喻,略加推演,不仅推翻了“人之初,性可善可恶”和”人之初,本无性“等论调,还将“人之初,性本有”中的”有“变成了”善“。

孟子思想有两个推论:

1. 人性是有的,天生俱来的;

2. 人的天性对善恶的趋向是统一的,人性就像水,它不仅是天生的,还带有共同的趋向性。就像水总往下流一样,人性总是向善的。

关于第一点,后来就很少有争论了。因为,人生下来后自然带有先天遗传的天性,不会是一张白纸。关于第二点,一般有几种质疑:

1. 人的天性是不善不恶的,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告子的思想就是属于此类。

2. 人的天生本性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你可能天生性善,我天生性恶。这种理论在某些宗教中有表现。比如,轮回理论说了,人的此生是和前生相连的。既然如此,你的前世善恶就会带到此生来。

3. 人的天生本性是一致的。不管你是谁,就像孟子说的那样,我们都是那水,水总是往低处流。不会出现,我流到低处,你流到高处。置于水流到的那个低处是”善“还是”恶“,大家就用不同的道德观来说明了。

中国儒家学说发展到后来,慢慢接受了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而且由于”独尊儒家“,善恶的标准也统一了。当在宋代《三字经》被推出后,”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成了一个统一的教育下一代的口号。

实际上,《三字经》也不是为了给小孩子灌输”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而是告诫孩子们和家长们教育的重要性。本人觉得这六句需要连在一起理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有意思的是,你就是持有其他”人之初,性啥啥“的思想,也可以说明教育的重要性的,不信,老飘给你整一个,看是否说得通:

“人之初,性本恶。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不迁”

意思是:人生下来,本性很坏。虽然本性一样,但人的习惯却因人而异,这都是教育的结果,你要不教育,这恶的本性就改不掉。

有意思的是,对于”人之初,性本善“的争论在现代社会又热乎起来。不过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都没有人去怀疑“人之初,性本有”和“人之初,性统一”的正确性,直接接受“人之初,性本有”的前提,将”人之初,性本恶“作为反题。90年代,曾看过一场关于此命题的辩论,最后双方还是停留于”善恶“标准的争辩中。

还有一些人常将基督教中”原罪“作为”人之初,性本恶“中“恶”的依据,进而说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之所以有莫大差异就源于此。其实,只要大家看看《圣经》中关于”原罪“的解释,你就会发现“原罪”并不是人性。想象一下,中国人很长时间受到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让人相信人生下来其实就是前生的延续。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中国人真能无条件接受了”人之初,性本善”?

最后,出个测验题,看看你到底持有哪一种”人之初,性啥啥“的思想:

1. 人之初,有本性嘛? 回答“是”,看2, 回答“不是”,看7

2. 人的本性是有共同趋向的吗?回答“是”,看3, 回答“不是”,看6

3. 人共同本性是趋向善的?回答“是”,看第4, 回答“不是”,看5

4. 你是“人之初,性本善”论者;

5. 你是“人之初,性本恶”论者;

6. 你是“人之初,性可善可恶”论者

7. 你是”人之初,性本无“论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