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阳春三月游------奈良篇(2008.3.3)

(2008-03-25 02:31:57) 下一个


阳春三月游------ 日本「白帝城」:犬山城篇

阳春三月游------ 京都篇(2008.3.1_3.2)

阳春三月游------奈良篇(2008.3.3)

已经很久没去奈良了。16年前我刚到日本的时候,第一年便是住在奈良。我是秋天到的,还没学会怎么问路,奈良的空气就已经比我上学的大阪早一步进入了冬季。记得那年冬天我总是很羡慕住在大阪的同学,因为她们几乎整个冬天都是穿着裙子,而我却不能忍受奈良冬季那份从角底心传上来的阴冷,不得不总是穿得结结实实的。

记得我的保人每逢周日都把我拖出去散步,身后跟着保人家那只很帅的大狗(可惜几年前去世了)。保人是个年轻时候就酷爱登山的人,虽然那时候已经五十几岁了,可还是健步如飞。他所说的散步,其实就是徒步翻了一座附近的小山再回来,连那只健硕的大狗都总是伸着舌头气喘吁吁的回来。而我这个天生爱睡觉的人,就更是怕跟保人出去散步,总是千方百计躲在自己的房间里逃避保人的召唤。那时候保人给我起了一个绰号叫「寝姫」(睡姬),我美化为「睡公主」(*^。^*)。没想到的是,今天的我虽然照样爱睡觉如初,可是对于爬山走路却也很是热衷了。我揣摸了一下原因,想来是因为当时初来他乡,今日所能体会的美和好,对于还没长大的20岁都不到的我来说实在是摸不着头脑的一头雾水而已。

后来在大阪神户京都为中心的关西地区上大学,工作生活了近10年,京都倒是去了无数次,奈良却还是很少去。

这次出游,在京都后面安排了一天奈良。因为要赶回东京,所以中午前到达奈良,一路走到下午3点左右就往回走了。从奈良车站出来,就在奈良公园境内周边走了一圈出来。去了有名的东大寺看那个大佛,然后去了幽静的二月堂,三月堂,春日大社(神社),最后溜了一眼興福寺的五重塔。对于只有半天时间的我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充实的course了。

废话了一大堆,赶快步入正题!(^^)!

上午10点多刚出奈良车站,就遇到了一群春游的小人儿。



春天的脚步从他们开始。



奈良公园东西4公里,南北2公里,东大寺等这次我的course里的景点都在其境内。
东大寺当然是很有名的,而奈良公园的1千多头鹿也同样老少皆知。小孩子们当然对寺庙没有兴趣,可是对东大寺里那尊大佛,公园里随处可见的鹿都是知道的。
传说在建春日大社这座神社时候,祭神骑着神鹿从远远位于东京东部的茨城県鹿岛神社赶来。鹿是春日大社的神使之一,再加上了这个传说,从此鹿就成了奈良的保护动物之一,在奈良公园,鹿儿们安逸闲适,没有人可以随便伤害它们。鹿儿们也都通了人性,看到你买了他们爱吃的薄饼就会跟在你后面穷追不舍。如果你对它们弯下腰去大声说:こんにちは!(KON-NI-CHI-WA,意为:你好!),它们也会对你缓缓低头回礼。不过不知道追着要薄饼的鹿没有,但是懂得鞠躬回礼的鹿却不多。我一路上对着很多鹿行礼都被无视了,反而是路人向我投来同情的笑容。我总是无可奈何的对友善的路人诉苦:这头鹿又没理我~~~。我那天运气很不好,居然一头会行礼的鹿都没遇到,自己倒是白鞠了N躬。也许有人会认为我这么大人还当众出这个丑很是丢人,不过在我来说这正是我旅途中的趣事一桩,小插曲一段儿。







东大寺是日本华严宗大本山,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作为古奈良历史建筑群之一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正门。



这是寺内建筑之一。我在西安也曾见过相似的建筑,可见日本文化多来自于中国。



这便是大佛殿了。正面宽57m,深50m,是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
很遗憾,我拍的时候曝光过度了。。。



东大寺的大佛最初铸造完毕是在公元749年,但是后来经过两次战火烧毁,现在的大佛是后期修建而成,高达近15m,只有局部是最初的保留下来。





大佛正面。



出了大佛殿,我顺着我的计划一路边看边逛。奈良的景致是空旷古老的,与精致繁华的京都相比又是另一份风景。奈良的风景更多的是自然,这不光是指奈良的自然景观多,规模都比京都大而旷,还有一份不加修饰的随意自然。京都的美,有很大程度是经过了人工的修整改造完善,回首便是一幅京都风情的画,一瞥便是一个精巧的小景。京都的一切都是好像在存在之前就已经知道你的期望是什么,所以你所期望的,你想象中的日本的特色都在京都可以看到,京都就是一座把你的想象做成了现实的一座梦的城市。
可是来了奈良,你突然会感觉到在京都熙攘的人群里得不到的一份幽静,一份沉淀。这儿的天空要比京都宽阔,天空下的建筑物都随意的带着一份古老的一点陈旧的气息,京都的天空让我想起蓝天白云,而奈良的天空让我脑海里浮现出---苍穹这个词。
日本人所说的美,有一种叫做「侘び・寂び」(WABI・SABI)。
「侘び」(WABI)是形容贫乏,冷清。原本这个词不是褒义,但是受了禅宗的影响之后,「侘び」(WABI)的意思中加入了寂静,朴素的概念,并被延伸到了对美的观念之中。在日本的茶道中我们可以随处看到「侘び」(WABI)的体现。比如茶室,除了丰臣秀吉大现暴发户本性在大阪城内建的那个金光闪烁的金茶室以外,所有的茶室都位于整体建筑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面积很小,乍看就是一见农家的茅草屋。但是孤寂的,冷清的,带着点破旧的小屋子里,却可悟出茶之道。价值在于质,而不在表----这是「侘び」(WABI)的真意所在。而将质表同时极端体现的便是茶道。在京都我们可以在很多寺庙,庭院里看到体现着「侘び」(WABI)之美的茶室,可是在奈良,茶室比京都要少很多,但我却可以在山脚下,田埂边,寺院周围的普通人家的建筑上看到那份自然的「侘び」(WABI)。
而「寂び」(SABI)的是指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产生的变化。原本的汉字不是「寂」,而是「錆」。所以这个词原本也不是褒义,实形容时间长了就老了锈了。可是后来被引深为「寂び」(SABI),是表示随着岁月自然的流逝而积累沉淀下来的,从物质本身所生出的结果。最常见的就是石头上的青苔,一块石头经年累月放在那里,没有人去碰它,可是N年后,在大自然的浇灌下,石头生出了青苔。京都的西芳寺又名苔寺,以寺内如绿地毯般覆盖在地面的多达120种的青苔而出名。在一个寺庙里能够有这么大规模的青苔当然是费了很大的苦心和人工的。可是在奈良,就在我这短短的几个小时的course中,我走在苍天古树见,时不时可见青苔一瓣,在树根,在石面,让人静静的感受着那份时光的流逝所留下的记号。
我想,「侘び・寂び」(WABI・SABI)的本应该是在奈良,但升华在京都。

又说远了,不再多说了,看看我镜头里的奈良吧。我这劣质摄影技术严重影响了效果,所以若能达到略见一斑的效果便很满足了。















神社是日本自己的宗教,在我的印象里古都奈良的色彩就是两个,一个是苍青,一个便是神社里常用的红色。

























奈良篇完。下篇----------呵呵,先不预告了,过几天就知分晓(^_-)-☆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