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丝瓜汤”的梗你吃了吗?

(2025-09-13 01:49:50) 下一个

2025年9月13日  丝瓜梗不吃,“丝瓜汤”的梗可以吃一口

丝瓜都吃过哈,“丝瓜汤”的梗你知道么?如果你不了解这个梗,请先自行搜索哦,我敢和你打赌,不论你是奶奶爷爷辈儿,还是爸爸妈妈级别,亦或毛孩子角色,都会看到自己的一点影子,或者产生一丝共鸣,嚯嚯,不小心为创梗博主打了一个海外版广告啊。

各种评论,各种共情,各种蹭热,原本平凡的丝瓜,今天拿在手里似乎都在放光了,哈哈。

今儿,我想说的,也是由”丝瓜汤“联想,因为这个话题展开太庞杂,我姑且浅浅一说,若有共鸣,请多留言,一起回忆探讨。

对于中国家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日常互动话术,尤其和教育相关,不同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烙印。

比如60-70后(童年于60-70年代),集体主义时代,相对物质比较匮乏,主打”服从和奉献“,所以,”要听话“就是流行的话术,听党话,听老师话,听父母话,似乎无需过多的个人独立思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是流行的教育语录,又红又专是目标,这个年代”丝瓜汤“可是稀缺品,本来就不够,爱吃不吃;一般三个娃以上,家里家外忙不停的父母,也没闲心闲功夫和你多掰扯。

80后(童年于80-90年代初):改革初期,全面恢复高考,铁饭碗开始被打破,个人奋斗主义抬头,“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家庭教育的共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语录,即使没文化的父母也能朗朗上口,“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是教育目标,这个年代的“丝瓜汤”已经是家常品了,吃也好不吃也罢,没文化的父母也说不出太多的道道,但在“只生一个好”的大背景下,就你一个娃,已经开始学会“都是为了你好的”话术。

90后(童年于90-00年代初):经济腾飞时代,竞争和压力下,应试教育的强度达到高潮,各种教培机构全面开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类似语录满大街都是,电视家家有,广告满天飞,“你怎么还不去写作业?”  “你怎么还在看电视?成为了日常互动的高频词,焦虑的父母开始被裹挟进入教育共建的洪流,“考试多少分,第几名?“陡然成为家庭晴雨表。这个时代的”丝瓜汤“,开始强买强卖了,网络时代还未达到顶峰,父母多少也有点文化了,他们会说”多吃点,有营养“,”身体好,才能学习好“,“丝瓜汤”话题已经开始外延。

00及10后:网络时代,西方的快乐教育理念和现有的应试教育激烈碰撞。物质极为丰富,家庭结构多为“4+2+1”,“宝贝你真棒”的鼓励式教育挂在嘴边,可真正进入体制教育,就会被卷入“只要你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管”的全方位保姆状态。“少看会手机”,“别打游戏了”成了家庭对话的日常用语,毛孩子一会儿被6个大人宠溺得无边,一会儿又被家庭饭桌会议搞得心塞。这个时候的“丝瓜汤”,延伸出的内容变得相当丰富,父母都是文化人,说起来那是一套套的,小视频谁不天天刷啊,什么“丝瓜”的寒热了,可以降“肝火”了,那武装的有理有据,让你百口莫辩。

总之,末了我想表达,“丝瓜汤”的微观内涵变化,它折射了家庭教育理念随着宏观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变化中,虽然有矛盾或错位,但温情的底色永远不变,“为你好”的发心是真的。亲子关系即便不是完美的相亲相爱,甚至是相爱相杀,当一方离开你或者病了,抑郁了,你才知道真爱其实很简单,凡复杂化条件化都偏离了真爱。以下观点和大家共享:

做为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基于两个基本点。第一是自律,教会他约束自己的言行,为别人的感受考虑;第二是宽恕,能够心存善良,温暖的内心中,将培育出健康乐观积极的心态,从而促使意识形成的思维,也遵循正确健康的标准。如此教育出来的孩子,一生幸福,并且具备抵御磨难的承受力。
做为孩子:也不要拒绝老人对你的爱,他们给予你的付出,是他们索取爱的回报的一种方式,给予自己所爱之人幸福,是赐予爱的人最大的回馈。这样,父母就有了,被孩子依赖,被孩子需要的“价值体验”。尤其是老年人,这一点心灵上的“价值体验”,对于人格人性的情感体验,极其重要!因为被儿女需要,父母就会永远年轻。

小记今日收获,即使一点点不一样都是新鲜的满足:1、今天一看访问量破万了,万万想不到,感谢并祝福每一位有缘人;2、继续关注这个博客,帖文真的让我耳目一新且颠覆认知,是真的被吸引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83077/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