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调,从军, 这类战时用语,对于今天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来说或许是陌生的。
2023 年春,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回大陆祭祖。他在与重庆市委书记会谈时,谈到他的父亲马鹤凌先生于 1944 年在重庆中央政大毕业时从军参加抗战。81年前因抗战需要,发生了一起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集体征调1944届各大学毕业生从军的事件。由于国民政府实行极度精英教育,加上当时中国贫穷落后,1944年全国的在校的大学生不足8万人,整个一届各大学毕业生被集体征调从军,这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各大报纸例如中央日报,民国日报,正义报,扫荡报,云南日报等进行了广泛跟踪报道。但由于国共两党政治理念不同,对抗战历史的宣传重点也不同,今天这次征调事件在中国大陆很少被提及,几乎成为一段被湮没的历史。征调的背景是什么?哪些人被征调?目的是什么?规模有多大?他的历史作用是什么?由于笔者的父亲是1944届大学毕业生,他于1944年在重庆大学电机系毕业,也在被征调从军之列,根据父亲生前及其他当事人生前对这段历史的回忆,以及参考改革开放后专家学者对这段历史的论述,本篇短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1941 年 12 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随即太平洋战争爆发。次年一月中国战区成立。大批美国军事人员,武器装备,作战物资等由C-47运输机经驼峰航线运入中国战场。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在对学生讲话中披露,那段时期每天都有几十位美军军官和军士乘坐C-47抵达中国昆明。到 1943 年底至 1944年初,中国正面战场的各战区的各级指挥机构都有美国军事顾问。在印缅战区,中国远征军除了指挥机构,甚至在连级作战单位都有美军顾问。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部(美军总部)随即在在昆明成立。驻扎在昆明,成都,桂林和陕西安康等处的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已经拥有七个大队,七百多架作战飞机。1943年3月,中美空军混合作战司令部成立。航空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面对美国国务院的调离建议,向美国国务院坚定的表示,直到最后一个日本人滚出中国,我才离开。在海军方面,经罗斯福总统和蒋介石批准,在重庆负责向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国海军提供情报和气象预报并在中国开展抗日游击战训练的中美合作所于 1943 年 4 月 15 日成立,(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前的宣传不同,中美合作所于1943年4月15日成立,1945年9月24日因抗战胜利解散,是中美两国并肩共同对日作战的情报组织)当时已经拥有被称之为“稻田海军”的美国海军人员和美国海军陆战队人员约两千五百人。由美军主办的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及战车发动机, 无线电通讯,炸药爆破,军马兽医,游击战等各类训练班相继成立。大批美国陆海空军事人员进入中国战场,如何沟通成为一个大问题,由于因缺少翻译,盟军军事人员不能及时到达各作战单位,先进的武器装备不能使用。在昆明的美军总部甚至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提出需要翻译人员的具体数字:急需英文译员 2892 名。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军委会制定了征招 3000 人译员的计划,蒋介石旋令实施。
图1, 军事装备训练学校 中校George Payne和他的班级 1944年2月至4月
(图片来源:SACO NEWS ISSUE NO. 40 PAGE 48 JUNE 2011)
图2, 美军教官在进行炸药包组装的教学展示
(图片来源: SACO NEWS ISSUE NO 33 PAGE 26 OCTOBER 2007)
图3, 无线电通讯训练班
(图片来源:SACO NEWS ISSUE NO 39 PAGE31 NOVEMBER 2010)
图4, 中美空军混合大队
(图片来源 : 中美空军混合大队图册-百度百科)
图5, 飞越驼峰将美军军官军士,武器装备,作战物资运进中国的C-47运输机
(图片来源: FLIGHT DISCOVERY CENTER, KALAMAZOO, MICHIGAN)
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文盲众多,大半个中国已被日寇侵占,找不出近三千名英文翻译人员。最初从社会招聘,人数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质量也不够理想。考虑到当时的中国大学里基本使用英文教材,部分教授用英文授课,学生有一定的英文基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出征调令,集体征调在大后方的1944 届各大学毕业男生,组成英文训练团培训英语,结业后作为英文翻译从军配合盟军参加抗战,为时两年。不服从征调者不发毕业文凭。被征调的大学毕业生几乎来自当时在大后方的所有大学,包括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西南联大,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广东大学,贵州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 大同大学,大厦大学等。在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的医,牙,药的七年级 79 名 1944 年毕业生也同时被征调作为战地医生从军。被征调的 1944 届大学毕业生将近 5000 人。商震为译员训练委员会主任,蒋经国等为委员。各大学非常重视这次征调工作,例如重庆大学校长张洪沅,重大商学院长马寅初,理学院长何鲁,工学院长兼国民政府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冯简,重大地质学系教授李四光,数学系教授段调元,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西南联大著名教授张伯苓,李公仆,闻一多,冯友兰,潘光旦等都参加了动员工作,沈昌焕,查良钊,赵九章等十几名教授,都曾为英文训练班授课。蒋介石也很重视这次征调, 1944 年 10 月 21 日,蒋介石在 学生从军大会上,发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激励口号。同年, 他参加了重庆大学英文训练班毕业典礼,点名, 并发表讲话。译训班为期长短不一,短的只有几周,长的三个月以上,根据学生英文水平而定。经过英文听写,中文英文对译,英语口语等业务课程学习,经考核合格毕业。学员毕业后分为三级,中校一级译员,少校二级译员和上尉三级译员,是非正规军事官员,薪酬优于作战部队同级军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