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祥Jack

新闻传播学教授、文学博士、散文作家、资深媒体人的深度报道与切身感悟。作品追求五度:速度、 角度、态度、温度、力度。
正文

四次转身情未尽 初心依旧终不悔——一位资深媒体人的新闻情怀(四篇连载之二)

(2025-07-23 21:04:49) 下一个

四次转身情未尽  初心依旧终不悔                                                                  

——一位资深媒体人的新闻情怀

       (四篇连载之二)

 

    孙瑞祥Jack Sun

【题记】2024年岁末,难得有几天闲暇时光。坐望窗外瑞雪纷飞,今年多伦多又是一个白色圣诞,寓意吉祥幸福。再忙碌的人生也要给自己留出发呆的片刻,这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静下心来,盘点过往,追寻进路,遂成此文。

男人的照片上写着字描述已自动生成

(孙瑞祥从事广告学研究与实践四十年)

回想自己四十年职业生涯,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在大学教新闻,二是在媒体做记者,其实这是一回事。1982年我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天津师范大学新闻系任教,从学新闻到教新闻再到当记者,大半辈子没有离开新闻领域,一以贯之,无怨无悔。四十年间,我从学者到记者,从纸媒到融媒,从国内到国外,从在职到荣休,人生经历四次重要转身,“媒体人”始终是我引以为荣的身份符号,初心依旧,乐此不疲。

 

第二次转身:从纸媒到融媒

整整三十年前的1994年4月,中国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由此我也被时代裹挟开启了第二次职业转身——从纸媒到融媒实践。从理念到技术,从方法到途径,这是一次全新的跨越。读者-受众-用户;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书面阅读-桌面阅读-移动阅读;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媒体;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VR、H5、智能装备、5G+AI 技术、机器人写作、无人机直播;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ChatGPT……一系列传播新技术的问世与应用场景的变迁,昭示着我们进入了智能全媒体新时代

男人站在一起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孙瑞祥参观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

这里必须要提到被誉为“当代毕升”的两院院士王选。1974年8月,为改变中国印刷行业的落后面貌,解决汉字的计算机信息处理问题,由五家机构联合发起设立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在印刷界掀起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当时的国产电子计算机内存只有64k,汉字太多,根本没办法进入计算机。王选院士为研发激光照排系统设计了一套字库,他巧妙地把汉字用数学转化为一个个点阵,将汉字占用的体积一下子缩小了五百倍,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奠定了新闻出版全过程计算机化的基础。

男人的照片上写着字描述已自动生成

(孙瑞祥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笔记本计算机是在1994年,当时定居加拿大温哥华的好友蔡先生回国投资,在天津创办了赛纳尔特分色片制作有限公司(印刷出版前端系统),聘请我担任外方董事兼副总经理。蔡先生从国外带回来一批苹果笔记本和一台德国海德堡激光照排机,当时这都是很时髦的物件。记得我第一次上网,一点鼠标全世界都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虽然网速很慢,但那高深莫测的感觉令我激动,小心脏突突直跳。

卡车停在街道上描述已自动生成

(经济消息报为我配置的新闻采访车,背景是我当年担任副总经理的赛纳尔特公司所在地)

如今,面对智能全媒体新时代的到来,只有与时俱进才有广阔前景,我追随这一新生事物不敢有丝毫懈怠。2003年,我出版了一部学术专著《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一种传播社会学理论视阈》,其中一部分专门论述了传播技术变革所产生的社会影响。2019年我在学术期刊《数据》上发表论文:《有关“新媒体”的前世今生》。2023年我在“华人头条”发表《媒介的演进:从口语传播到ChatGPT问世》。回顾既往,人类社会在亲身体验着由印刷文化、电子文化以及与之平行发展的电报、电话、电影所编织的新媒体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今已进入了网络文化时代,AI技术带给我们的又是一种全新的媒体感受。

绿色的卡通人物描述已自动生成

从这时开始,我的新闻实践逐渐由纸媒主战场转向网络主阵地,在一些报刊上继续撰文的同时,更多精力放在了网络新媒体上,纸媒融媒共同发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所谓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我在国内时多次应邀为领导干部举办媒介素养培训,重点讲授融媒体环境下传播观念和操作方法的转变,要从“传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要努力学习“网言网语”,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最大程度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显而易见,传播技术的变革产生了广泛的社会联动效应,由此带来的传媒体验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其《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断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我能够见证并投身这个时代的媒介变革,这是我的莫大幸运。

 

图片包含 日历描述已自动生成

文本描述已自动生成

文本描述已自动生成

文本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孙瑞祥参观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

(四篇连载,之二)

                                                                                                           2024年12月 多伦多

作者简介:

孙瑞祥Jack Sun,新闻传播学教授、文学博士,散文作家。复旦大学新闻系1982年本科毕业,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9年博士毕业。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加拿大传奇文化传媒集团总编辑,中华新闻社副社长,加拿大观察、北美瞭望、瑞祥视界、瑞祥文创工作室创办人。加拿大中文媒体记者协会特别顾问,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高级顾问。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白金禧勋章获得者。发表各类新闻、文学和学术作品三百余万字。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