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吻茉莉?

饭前喝汤,胜过药方
正文

青少年抑郁想要治愈|这几个问题一定要清楚

(2025-07-16 15:00:47) 下一个
青少年抑郁想要治愈|这几个问题一定要清楚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没有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对深陷抑郁的青少年而言,那些被忽视的痛苦、未被理解的挣扎,正是这样被“活埋”的情绪在青春期的土壤里发酵,结成难以挣脱的网。
 
人们总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对抑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痛苦不仅真实,更像陷入了一座没有出口的迷宫。 明明道理都懂,为什么就是走不出来?明明身边有关爱,为什么还是觉得孤独?
 
1.自我认同的混乱期,抑郁成了“身份标签” 青少年正处于“我是谁”的探索阶段:他们既想摆脱父母的控制,又离不开依赖;既渴望被群体接纳,又想保持独特。这种自我认同的混乱,本身就像一场内心的拉锯战。而抑郁的出现,往往会成为这场战争的“意外结果
 
2.家庭系统的“隐形绞索”,越用力越被困 很多父母在孩子抑郁后,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是不是我逼得太紧了?”“是不是我不够关心他?”于是开始加倍付出,小心翼翼地讨好或是强硬地要求孩子“振作起来”。可这些看似“爱”的举动,往往会变成新的压力源。
 
3.大脑与环境的双重“陷阱”,恢复之路布满荆棘 从生理角度看,青少年的大脑还在发育,负责情绪调节的前额叶皮层尚未成熟,这让他们对负面情绪的承受力更弱,也更容易陷入情绪的漩涡。就像一辆刹车系统还没装好的车,一旦遇到下坡,很容易失控。
 
4.走出来的关键:看见“痛苦背后的需求” 青少年抑郁的难,本质上是“被看见”的难。他们的痛苦不仅是情绪的低落,更是对“被理解”“被接纳”“被允许”的渴望.
 
要走出这场困境,需要的不是“快点好起来”的催促,而是“我知道你很难”的接纳。
对父母来说,或许可以试着做三件事
 
1.放下“纠正欲”——接受孩子暂时“不好”,就像接受他们会感冒发烧一样
  
2.停止“比较心”——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他们,而是说“你现在的样子,我们也爱”
 
3.学会“笨办法”——少讲大道理,多做具体事,比如默默递一杯热牛奶,陪他们坐一会儿不说话。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被充分理解的痛苦,会失去伤害的力量。” 当青少年的痛苦被看见,家庭的互动回归真实,成长的压力有了出口,那座困住他们的迷宫,才会慢慢透出光亮。
 
而这条路,需要孩子的勇气,更需要身边每一个人的耐心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