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制度视界 史识即兴随笔

邹英美美德, 制度文明笔记,海外原创,即兴随笔,笔落于Lake Michigan与The Pacific Ocean之间。
个人资料
正文

放水时代的幻觉与现实 ——美联储、财政部与科技巨头之间的三角协奏

(2025-11-01 07:20:36) 下一个

《文明系列制度金融篇(补章)》

放水时代的幻觉与现实

美联储、财政部与科技巨头之间的三角协奏

在放水时代,主权已不止于国界,而是流动于算法与债券之间。

美联储、财政部与科技巨头,构成了新的制度三角。

放水延稳的背后,是时间被抵押、未来被再定价的现实。

导言

2025年秋,美中关系暂稳,全球市场重回乐观情绪。

科技公司盈利亮眼,通胀回落,美债收益率平稳。

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协调放水,并宣布缩表将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停止,以维持债务与市场的微妙平衡。

表面繁荣延续,稳的叙事再次主导经济舆论。

但这份稳态更多源自制度调控与信心延续,而非经济结构本身的康复

一种被延后的稳定,也是一种以时间换取空间的制度平衡。

一、从繁荣到幻觉的金融逻辑

2025年秋季,全球市场在短短几周内重新陷入一场熟悉的狂欢:

科技公司财报亮眼,美联储重启降息,美中宣布稀土出口停火,股市再度攀上新高。

标普500全年上涨超过24%,纳斯达克创历史新高,AI龙头公司的净利润平均增长15%。

表面上,这是一幅繁荣图景:科技领涨,通胀放缓,资本信心回归。

但在这场表面繁荣的背后,美国财政赤字已突破36万亿美元,

平均每100天新增约1万亿债务。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维持在4.3%4.6%区间,没有出现债务恐慌。

这种高债务、低利率的并存状态,并非自然平衡,而是一种精密的制度调控。

放水早已不只是救市手段,而是文明体系维持主权稳定的方式。

每一次放水,都是在用时间换取信任。

二、放水的制度节拍:QE 与 QT 的双重剧场

QE(量化宽松)并非无中生有地印钱,

而是美联储以央行资产购买国债和抵押证券,让资金重新流入市场。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通过三轮QE累计扩表4.5万亿美元,

将利率从5.25%压至0.25%,重塑了全球金融秩序,也让市场形成了流动性依赖症。

QT(量化紧缩)则是QE的反向操作:国债到期不再买新债,资金退出市场。

2022至2024年,美联储缩表约1.3万亿美元,但市场反应有限。

2025年秋,美联储宣布缩表将于12月1日正式停止。

财政部同步减少长期债发行,改以短期T-Bills为主,短债占比上升至70%,创下历史纪录。

财政部掌控节奏,美联储调控气氛,两者形成双簧协作。

1970年代的滞胀、2008年的债务危机、2020年的疫情QE,

无一不是以稳为名、以透支未来为实。

每一次流动性幻象,都让系统延寿,却让出清更难。

三、通胀的沉默与AI的吸收机制

按常理,水放多了物价必涨。

然而截至2025年10月,美国CPI同比仅增长2.8%,远低于2022年高点9.1%。

原因在于,一个新的制度性减压阀AI正在运作。

AI抑制工资通胀。自动化提高生产率,却削弱工资议价能力。

2020至2025年,美国制造业与零售业的劳动力成本平均年增仅1.6%,

而AI相关企业利润增速高达12%。

效率红利替代了工资红利,物价自然难以上升。

AI带来就业减少,抑制了消费扩张。

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全球约有3亿个岗位被AI取代。

消费意愿下降,需求侧降温,通胀被动被锁在体系内。

通胀并未消失,而是迁移。

物价没涨,股价却飙升。

通胀从生活领域转向资产市场,

财富分配的方式随之改变:通胀仍在,只是换了舞台。

四、财富的重分配:AI与财政的共谋

AI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财富再分配的制度装置。

2025年,标普500盈利中有43%来自五大科技公司(十年前仅20%),

企业所得税占联邦财政收入比重降至7.8%。

利润集中、税基缩窄,使财政愈加依赖资本收益。

AI企业的高利润维系财政信心,财政放水又推高AI估值。

两者形成闭环:

AI造富,放水助涨,税基幻稳,制度延寿。

然而,结构性变化也在同步进行:

资本拥有者的财富快速扩张,中产靠资产续命,

而被AI取代的劳动群体被边缘化。

这场繁荣的实质,是一场静悄悄的财富转移。

五、制度的外循环:美元的延命逻辑

美国的稳并非只靠内部调节。

虚稳结构得以延续,还依托于全球资本回流与美元主导权。

截至2025年夏,美债海外持有量占比超过30%,持有规模已突破9万亿美元。日本依旧居首,持有约1.15万亿美元;英国紧随其后,约0.9万亿美元;中国(含香港及离岸账户)约0.73万亿美元。

美元资产依旧是全球资金的避风港。

美国通过制裁、关税与能源协议,将部分通胀压力转嫁海外。

美元体系不仅是结算工具,更是通胀转移机制。

美元的地位使美国能够以负债换取资源,以通胀换取增长。

这是一种长期的制度延命术:外循环维系内稳,虚稳支撑主权。

六、制度余响:稳定的代价

短期的稳态是真实的,数据也未造假。

但长期的代价同样存在:就业萎缩、税基缩小、财富分化。

每一次制度稳态最终都要偿还时间的利息。

1970年代以滞胀收场,2008年以债务危机收场,2020年以通胀与资产分化收场。

2025年的稳尚未破裂,但风险已在积累。

AI的繁荣与财政的放水,

像两只交错的手:一只制造信心,一只透支未来。

当信任减弱、通胀回升、流动性反转,

这场稳定的幻象或将碎裂,

而在碎裂的倒影中,我们也将看到制度的真实形状。

主权注脚

放水不是金融操作,而是一种政治选择。

在AI时代,印钞的节奏与算法的方向,共同定义国家的主权边界。

美联储、财政部与科技巨头之间的三角协奏,

构成了当代美国制度的真实轮廓:

它的繁荣来自稳态,它的稳态以未来为代价。

篇后附识:时间的政治从延稳到再定价

时间,正在成为当代制度最稀缺的资源。

放水不是单纯的货币操作,而是一种时间政治。

政府通过延迟风险来维系信任,通过持续放水来换取社会的短暂安定。

这种机制在历史上多次出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依赖石油美元的虚稳,

2008年靠量化宽松延续的金融平衡,

2020年疫情后的财政刺激,都以延稳换来喘息。

如今,美联储宣布缩表即将停止,意味着又一次再定价周期的开始。

债务、资产、劳动力与AI资本的估值体系都将重新排列。

稳的叙事仍会延续,但其成本正在累积。

时间能推迟危机,却无法免除清算。

当未来被抵押到更远的未来,制度的自我再定价,也就不可避免。

这正是放水时代的本质:

不是流动性的幻象,而是文明在拖延中的求生。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