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制度视界 史识即兴随笔

邹英美美德, 制度文明笔记,海外原创,即兴随笔,笔落于Lake Michigan与The Pacific Ocean之间。
个人资料
正文

《文明系列·制度技术篇(第九章·附段)》 可控的开放:英伟达在中国的制度定位

(2025-10-29 06:29:51) 下一个

《文明系列制度技术篇(第九章附段)》

可控的开放:英伟达在中国的制度定位

 

一、导言:在开放与防御之间

英伟达的命运,正在成为中美制度互动的一面镜子。

从川普在赴韩途中提到可能与习近平讨论Blackwell芯片,到中国监管层强调安全审查、漏洞说明、提交材料,这场围绕AI算力的谈判早已超越企业范畴。

它触及的是制度的边界一个国家如何在开放与防御之间维持技术主权。

 

二、安全审查,不等于排斥

2025年7月31日,中国国家网信办约谈英伟达,要求其就H20芯片的漏洞后门安全风险进行说明。这一举动,在西方媒体眼中被视作封杀前奏,而在中国行政逻辑中,却是另一种准入程序。

中方并未宣布禁售、禁入,也未启动刑责调查,而是要求提交技术说明与整改材料。这意味着留有制度回旋空间。

类似的表态同样出现在外交层面。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被问及是否禁止采购英伟达芯片时,仅回答不了解你提到的情况,既不否认风险,也不确认禁令。

这种模糊回应,正体现了中国式的制度策略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保持谈判空间。

 

三、现实依赖:算力的主权悖论

英伟达的CUDA生态,是中国AI产业不可绕过的基础设施。

无论百度的文心、阿里的通义、智谱的GLM,乃至科研院所的超级计算平台,都建立在CUDA的软硬件兼容之上。

要在短期内彻底脱离这一体系,几乎不具现实可能。

因此,中国在制度操作上形成双轨策略:

一方面高调宣传自主可控、强化审查;

另一方面继续允许A800、H800、H20等降规型号在华销售。

这种审查中准入的制度形态,实际上是一种可控开放:

它既是防御姿态,也是延续产业生命的必要妥协。

 

四、有限合规共存:中方的战略意图

中方对英伟达的真实意图,并非排斥,而是控制。

这种控制包含三个层面:

1. 技术安全可验证要求企业提交源代码与固件说明,确保数据封闭可审查;

2. 本地化生产可监管推动在华封装、测试与云端部署,以制度框架约束运营流程;

3. 市场准入可替代通过国产芯片替代机制,确保任何单一厂商退出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这种模式并非拒绝合作,而是以主权为前提的再合作。

换言之,中国欢迎英伟达留下来,但必须在可控框架内留下来。

 

五、主权注脚

可控开放,是一种制度美学。

它既拒绝屈从,也不盲目对抗;既强调安全,又保留合作。

在这层意义上,中国对英伟达的态度,正如当年对微软、特斯拉、苹果所采取的策略

不是排除,而是吸收、规制、再利用。

英伟达的芯片,不仅是AI的心脏,更是制度的脉搏。

它让人看到,在技术全球化的尽头,主权与开放不再对立,而成为彼此制衡的条件。

而可控的开放,或许正是未来中美技术关系最现实的制度形态。

 

制度余响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