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技术篇(特别章)》
AI 外衣与制度博弈
——美中数字战场的真实逻辑
一、导言:外衣与本质
在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中,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的文明外衣。它披着开放、创新与普惠的名义,却在背后延续着制度化的“抢”。一位中国青年在来信中直言:文明的底色始终是资源与规则的争夺,外衣只是包装。这句话简单却直指要害。
今天,美中之间的数字战场,正是这种“外衣与本质”的最新演绎。算力、算法与数据,构成了新的制度支点。表面是技术竞速,实则是合法性与秩序的角逐。
二、算力对抗:从 H20 的波折到 B 系列的登场
曾几何时,美国对中国实施的 H20 芯片限制被视作算力封锁的高潮。2025 年春天,H20 出口许可一度被冻结,外界甚至认为这是美国在技术战中的“终极武器”。然而,政策随即出现摇摆:7 月出口重新放开,但附加苛刻条件,例如要求对部分销售额征收“销售税”。这反映出,美国的封锁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国家安全与产业利益之间不断徘徊。
与此同时,英伟达并未停下脚步。9 月面向中国市场的降规版 B30 芯片,将迅速推向市场,显示其在算力迭代上的速度与针对性调整。美国依旧牢牢掌握着算力高地,但裂缝已经显现。
中国的应对同样值得关注。虽然顶尖制程受限,但国产海量通用 AI 芯片正在以“堆栈效应”方式填补缺口。换句话说,中国没有在算力战场被完全锁死,而是通过数量与规模的补偿,维持住了整体运转。
三、算法路径:从 GPT-5 瓶颈到开源复制
GPT-5 的发布,标志着美国依然处在大模型的前沿。它的推理能力与生成水平再度刷新了纪录。但它同时暴露出三重瓶颈:算力的消耗、能耗的负担、数据的边界。模型规模的继续膨胀几乎触碰了极限,单纯依靠“更大、更强”的路线难以为继。
中国的路径显然不同。DeepSeek 的亮相震动了全球市场,也让英伟达的股价大幅下跌。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制度层面的冲击:有限算力条件下的模型表现,打破了美国“遥遥领先”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中国公司选择了“开源+国家推动”的路线。DeepSeek 的开源版本被广泛采用,阿里巴巴推出 Qwen3 系列模型,智谱 AI 发布 GLM-4.5V,均在短时间内完成复制与迭代。算法的原创性或许暂时不足,但快速的消化能力与大规模适配,形成了另一种优势。美国依靠封闭保持领先,中国则利用开源扩散追赶。算法的竞争,已从“谁能创新”变为“谁能更快复制和落地”。
四、震撼消息的接力:阿里与华为
DeepSeek 之后,中国科技公司接连推出震撼性动作。阿里巴巴在 8 月底宣布开发新一代 AI 芯片,并委托国产代工生产。这意味着在英伟达受限的情况下,中国互联网巨头正主动布局算力自给。消息一出,阿里股价飙升近两成,资本市场迅速给出反馈。
与此同时,华为也在推动国产算力的替代。Ascend 芯片已被多个模型团队采用,虽然 DeepSeek 曾尝试用其训练 R2 模型却因兼容问题受挫,但这本身说明中国厂商正在形成完整的替代路径。另一边,寒武纪在资本市场上也迎来高光时刻,其市值甚至一度超过贵州茅台,成为“芯片替代”的象征。
这些事件表明,中国在算力与算法之外,正在形成产业链的纵深推进。制度层面的战略部署,已经进入资本、制造、应用的全链条延伸。
五、数据与垂直应用:中国的独特筹码
如果说算力差距尚在、算法需要追赶,那么数据就是中国真正的独特筹码。中国社会的数字化程度与覆盖面,使其掌握了全球最大、最全面的数据池。从电商、社交,到智慧城市、金融风控,再到医疗诊断与工业制造,数据的完整性与整合度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直接转化为垂直领域 AI 的优势。无人机产业的快速突破,就是依靠全域数据与场景训练而实现。类似的故事在智慧物流、交通管理、医学影像中不断上演。美国在通用大模型上保持领先,但在应用层面,中国展现出“门类齐全、多样性强”的制度性优势。这不是单点的胜利,而是体系化的支撑。
六、制度博弈:外衣与合法性
技术的较量终究要落到制度的合法性。
美国的外衣是“开放、伦理、创新”,实则依靠专利、芯片与云平台维持数字殖民。无论是 API 接口的授权,还是云端算力的租赁,本质上都是隐形的“过路费”。
中国的外衣是“开源、普惠、共享”,背后则是国家力量的深度介入。这条道路风险在于隐私与透明度的质疑,但同时也强化了国家在数字主权上的正当性。
两种外衣都在构建合法性,背后都离不开“抢”的逻辑。美国要守住护城河,中国要建立新秩序。制度博弈的关键,不在于谁一时领先,而在于谁能让自己的数字规则成为全球范围内被采纳的秩序。
七、文明余响:AI 的新衣裳
文明的外衣自古存在,从传教与开化,到自由与贸易,如今换成了人工智能。问题不在于外衣是否真实,而在于谁有能力织造外衣。
在 AI 的数字战场上,美国依靠 B 系列维持算力高地,但 GPT-5 已显现瓶颈。中国则凭借开源与全域数据,在垂直应用中展现出门类齐全的优势。双方都未取得压倒性胜利,真正的竞争落在制度合法性的建构。
文明的未来,不再由殖民舰队决定,也不再由美元结算决定,而是由谁能够定义算法与数据的合法性决定。外衣换了材质,但问题依旧:是继续制度化的“抢”,还是走向新的“博弈”与“共享”。
附录:美中 AI 制度博弈四维对比表
维度 | 美国 | 中国 | 制度含义 |
算力 | 英伟达 B 系列保持全球顶点,更新快、能耗高 | 国产通用芯片堆栈补位,避免被彻底锁死 | 算力仍是美国的短期优势,但封锁难以长期奏效 |
算法 | GPT-5 领先,但已显瓶颈(算力、能耗、数据边界) | DeepSeek、Qwen3、GLM 系列依靠开源与国家力量快速复制与适配 | 创新 vs 复制,两种模式并存,差距不再是“遥遥领先” |
芯片自主 | H20、B 系列出口受控,形成数字殖民的过路费 | 阿里巴巴新芯片、华为 Ascend、寒武纪崛起,构建本土替代 | 谁掌握芯片,谁就能主导制度性算力规则 |
数据与应用 | 数据碎片化,受隐私与监管限制,通用模型偏强 | 全域数据池,垂直场景全面(无人机、工业、医疗) | 数据密度决定应用广度,中国的制度优势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