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修辞篇(第一章)》
纸老虎的回声:从延安到联合国
修辞的循环与大国的跨时代身影
一、切口:川普的联合国发言
1、2025 年秋天的联合国大会,川普站在讲台上,直言普京是纸老虎。这句话迅速引发争论:一方面,它在外交修辞上是贬低俄罗斯,将其描绘成虚张声势、外强中干的政权;另一方面,它又勾起人们对冷战年代毛泽东纸老虎论的历史记忆。
2、在俄乌战争拖入僵局的背景下,俄罗斯的确展示出双重面孔:核武库庞大,军事力量犹存;但经济被制裁削弱,社会承压,国际影响力日渐收缩。川普用纸老虎一词,既是对现实的判断,也是对心理战的延续。
3、这一切把纸老虎从延安的窑洞,带回到纽约的联合国讲坛。语言的跨时空回响提醒我们:制度修辞不是孤立的,它有自己的生命力,会随着大国的兴衰而轮回出现。
二、历史的回声
1、当川普在联合国贬低普京时,人们自然会回想起近八十年前的延安。1946 年 8 月,毛泽东在窑洞里接待美国记者斯特朗时首次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弱小,美国则是刚刚打赢二战的全球霸主。纸老虎的比喻,既是心理安抚,也是战略修辞,把强敌描绘为外强中干,以此争夺语言的主动权。
2、进入 1950 年代,纸老虎走出延安,进入冷战舞台。抗美援朝的宣传里,美国军队是纸老虎;核武器辩论中,林彪说原子弹也是纸老虎;周恩来在外交场合把它传递给亚非拉国家。纸老虎的修辞逐渐从中国的战略自信,扩展为第三世界反抗强权的共同语言。
3、冷战后期,纸老虎的回声仍未消失。20 世纪末,西方学者用它讽刺苏联的经济困境;21 世纪初,它被媒体用于批评虚张声势的外交与军事。每一次引用,都说明这个词已超越了毛泽东个人,而成为制度修辞的公共符号:弱者可以借它质疑强者,强者也能反过来借它贬低对手。
三、沉寂与再现
1、改革开放以后,纸老虎逐渐淡出中国的官方话语。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建设和市场语言取代了冷战修辞。纸老虎不再出现在政治口号中,但它并未彻底消失,而是潜伏在历史记忆里。
2、20 世纪末,西方学界用它来形容苏联经济的崩塌与虚弱。进入 21 世纪,媒体则把它借来批评一些国家的虚张声势,无论是军事恫吓还是外交喊话。纸老虎由此转化为一种跨国修辞工具,不再局限于中国的政治语境,而成为全球政治评论的常用比喻。
3、2020 年代,它重新被赋予鲜明的现实色彩。法新社前总编辑董尼德(Dominique de Montvalon)在其新书《幻象帝国:天朝中国的自我神话与天下叙事》(Chine. LEmpire des Illusions)中指出,习近平治下的中国正是纸老虎。在他看来,中国对外展示的强大形象背后,隐藏的是经济放缓、社会压力与对外宣传机器的失灵。
4、几乎在同一时间,川普在联合国发言中则更直接地把目标指向俄罗斯,称普京是纸老虎。在俄乌战争陷入僵局的背景下,俄罗斯的双重面孔格外突出:军力与核武是真老虎,但经济困境和国际孤立又让它呈现纸老虎的一面。于是,纸老虎这个延安旧词,再次登上联合国的讲坛,成为今日大国修辞的热语。
制度余响
1、纸老虎的力量,不在于它是否真实,而在于它如何在话语场里不断流转。延安的弱者用它安抚与鼓舞,冷战的革命者借它动员与对抗,而今日的强权又以它贬抑与讥讽。修辞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武器,它能塑造认知,改变心理,甚至左右战略。
2、跨越近八十年,纸老虎一次次换了对象,却始终没有淡出历史舞台。从美国到苏联,从中国到俄罗斯,它不断折射出大国的双重面孔:一方面是真老虎,凭借军力、体量、制度自信立于舞台;另一方面又可能是纸老虎,因脆弱、虚势或结构性困境而被揭穿。
3、这正是跨时代的意味:1946 年它是延安的旧词,2025 年它又成了联合国的热语。纸老虎既是修辞,也是镜子。每一代大国都可能在其中看到自己,一时强大,一时虚弱,在语言与制度的循环中留下清晰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