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地缘篇》
承认与幻象:巴勒斯坦的百年三岔口
一、切口:2025 年 9 月英法的承认
2025 年 9 月,法国与英国终于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制度动作,被媒体形容为“道义补偿”与“历史补票”。在新的加沙战火与人道灾难的背景下,欧洲核心大国不再满足于口头上的“两国方案”,而是选择在法律与外交层面给巴勒斯坦以“国家”的承认。
然而,这份承认依旧无法改变地面的现实。巴勒斯坦缺乏统一的领土与主权,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依然存在,以色列则坚决拒绝任何外部强加的方案。这使得 2025 年的承认,注定更多是象征,而非实质。
二、平行的路径:1917、1948 与现实
如果追溯历史,会发现巴勒斯坦曾有过两次关键机会:
1917 年,贝尔福宣言提出建立“犹太民族之家”。若当时阿拉伯社群选择接受,与犹太移民共建托管体制,或许会形成一个脆弱的多民族政体,类似黎巴嫩模式。冲突不会消失,但 1948 年的全面战争可能推迟甚至避免。
1948 年,联合国第 181 号分治决议,设计了犹太国与阿拉伯国并立的格局。犹太方面接受,阿拉伯方面拒绝。若当时接受,巴勒斯坦国本可以与以色列一同进入国际体系。难民问题不会爆发到数十万规模,耶路撒冷可能维持国际化,冷战格局下巴勒斯坦也将成为“有席位的国家”,而非长期缺席的流亡者。
但现实是,1917 的共建被拒绝,1948 的分治被否定,结果是战争、流亡与制度真空。从那一刻起,巴勒斯坦国的存在只停留在文件与呼声中。
三、幻象的三次时刻:1988、1993 与 2025
1988 年,阿尔及尔宣言标志着巴勒斯坦的第一次“制度自我确认”。但这是一个“没有领土的国家”,只能依赖国际承认,却无实效主权。
1993 年,奥斯陆协议是第二次幻象。巴解承认以色列,以色列承认巴解为合法代表,但所有核心问题都被推迟。结果是“没有结果的谈判”,让希望转瞬破碎。
2025 年,英法承认巴勒斯坦国,构成第三次幻象。这是“没有落实的承认”,其制度意义远大于现实改变。它给出了道义回应,却无法带来边界、主权与安全。
四、承认背后的制度补课
英法的承认,是对殖民遗产与冷战拖延的迟到补偿。从 1917 年英国的托管摇摆,到 1948 年拒绝分治,再到 1988 年对巴勒斯坦建国的长期观望,西方在制度层面欠下了历史债。2025 年的承认,既是对这一欠账的补课,也是对美国长期单边政策的不满。
但承认并不等于建国。西岸仍被定居点切割,加沙陷于废墟,耶路撒冷由以色列牢牢控制。巴勒斯坦的“国家”依然缺乏边界、主权与统一政府。
五、前瞻:现实的残酷与否决的铁墙
未来的现实仍然残酷:
1. 美国的否决
在联合国安理会,美国始终可以否决巴勒斯坦的正式会员国资格。美国的政策不仅是战略选择,更与其内部结构有关:犹太裔社群在政治、金融、媒体等领域具有强大影响力,这使得美国的中东政策高度稳定而难以逆转。
2. 以色列的拒绝
以色列将单方面承认为“奖励暴力”,坚决拒绝在核心议题上让步。耶路撒冷、难民回归与安全边界问题,仍然是坚不可摧的红线。
3. 巴勒斯坦内部困境
西岸与加沙的分裂未能弥合,一个统一的国家机器始终缺席。这使得即便外部承认,也难以转化为实际国家。
六、制度余响
1917 的错过,1948 的拒绝,1988 的宣告,1993 的握手,2025 的承认——这一条条节点拼接成巴勒斯坦百年的制度幻象。每一次都让人以为触及了国家的边缘,却又在现实的力量下退回。
今天的承认,既是历史的注脚,也是无奈的见证。制度的幻象能够延缓遗忘,却无法取代解决。除非谈判与妥协真正触及核心,否则再多的承认也只能停留在象征层。
制度余响:巴勒斯坦的故事告诉我们,承认不等于存在,国家不等于名字。真正的主权,不在于多少国旗为你飘扬,而在于你能否控制土地、治理人民、维护安全。在美国的否决与以色列的拒绝之间,巴勒斯坦仍在等待一条未被开启的制度之路。